040 成竹在胸(1 / 2)

“難道宛城的局勢真的已經惡劣到這種地步了嗎?” 左思右想一陣,劉備仍有些不甘心道,記得白河一戰大敗晉軍的消息傳來之後,讓他覺得當初讓龐統支援宛城是個多麼明智的決定!可聽說張遼親率大軍趕來宛城之後,又惴惴不安起來,畢竟張遼可不是徐晃,手下的幾個精銳軍團究竟有多難對付劉備最是清楚。

劉備不是沒想過支援龐統,可又擔心縱然是自己親自領兵前去也救不下龐統,半月以來一直左右躊躇。

而劉備就在出兵不出兵的問題上難以抉擇,諸葛亮從東吳回來了!帶來了吳侯孫權答應結盟的好消息!而諸葛亮也聽說了龐統出兵去救宛城,先有白河大捷,後又引來張遼大軍的消息,雖然心中抱怨不聽自己臨走前的叮囑,可事已至此,諸葛亮也不好說些什麼了。

不過對出兵支援龐統的事情上,諸葛亮明確持反對態度,倒不是擔心龐統搶了自己的風頭。而是純粹從大局考慮,劉備手中隻有數萬可調之兵,拉過江去和張遼硬碰實屬不智的舉動,那樣反倒令局勢轉入張遼最理想的態勢當中,所以二人商量之後,決定暫時觀望風色,寄希望與龐統確實能依靠宛城頂住張遼的親征。

至於劉備剛才故意問那仲達先生救不救龐統純屬故作姿態,是因為此人加入自己帳下不久,若是讓他覺得自己是個見死不救、不仁不義之主,隻怕不會盡心竭力為自己效命。

沒錯,這位仲達先生正是司馬懿。當日曹昂決定在河北軍投靠劉備的時候,他和曹丕領著幾千殘兵一路往東,卻遭到於禁所部的攔阻,那是文遠早有預防曹昂殘部逃亡的後手。廢了好一番周折,司馬懿才擺脫於禁的糾纏,饒了一大圈路,半月之前才到荊州。和諸葛亮倒是一前一後。

劉備早就聽說過司馬懿的大名,見他來投,自然不惜花大力氣拉攏,一直找借口留在左右,至於曹丕,劉備隨便給了他一個不錯的差事打發走。

司馬懿當初依附曹昂,就是看中了曹氏家族這顆大樹,如今曹家樹倒猢猻散,再想借其實現自己心中的抱負已經不大可能。而他看出當今世上也隻有劉備、孫權這樣的梟雄才能與張遼抗衡,加之和劉備一番交流也覺得此人能成大事,便答應留在荊州,隻是暫時還並未拜主。

劉備這半月來在荊州翹首觀望南陽反麵的情況,而文聘恰在此時送來龐統的書信,雖然並沒有太出乎最壞的預料,可是證實了心中的預測,劉備還是憂心忡忡。

聽主公發問,諸葛亮沉吟道:“士元性情孤傲我最是清楚,情知是死也不會向主公求救,此次派文聘回來,多半是作個姿態給守城軍士看,讓軍士以為是回來求救,以此暫時穩定住軍心。”

司馬懿望向諸葛亮的眼中閃過一絲精芒,這個諸葛亮,確實智謀過人,不可輕忽。

“如此該怎麼辦才好,難道就眼睜睜看著士元和宛城內的數萬將士死於張遼之手?”劉備又擺出一副悲天憫人的姿態,有司馬懿在側,劉備當然要把戲做足,即便是他心裏寧願為了大局犧牲龐統甚至數萬兵馬,這種心思也不能讓旁人看出!

“久聞劉玄德是位梟雄,如此心機城府,確實令人不得不服!”司馬懿暗忖道,劉備的心思他如何看不出?隻不過是自己不便揭穿罷了,而且能像劉備這般一副七竅玲瓏心思,為人處事滴水不漏,可以說在某些方麵,劉備比自己曾經侍奉過的曹操還要精明!也正是這些方麵,才是令司馬懿欣賞之處!

好在劉備身邊有一個諸葛亮替他出謀劃策,他話音未落,諸葛亮便接口道:“主公勿憂,如今我荊州與江東孫權盟約已成,按照約定,相信這幾日便是他們發動的時候,有江東兵馬之助,再加上張遼也並非全無後顧之憂,我有信心多管齊下,能逼迫張遼退兵!”

諸葛亮眼中帶著一絲自信的光芒,令一旁的司馬懿暗暗心驚,這種情勢,換作是他都自忖未必能夠應付,這個諸葛亮難道真有通天徹地之能?

諸葛亮如此不慌不忙,其實是自打得知龐統出兵宛城,諸就為可能出現的最壞結果提前做著準備,而最壞的結果無疑宛城失守,龐統全軍覆沒。經過一番縝密的思考,諸葛亮自信即便將來局勢發展到最惡劣的一步,他都有相對應的策略補救!更何況現在宛城還在自己人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