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農村生態民居建設芻議(2 / 3)

布局散亂。農村民居建設缺少符合實際的科學規劃,或對規劃實施不力,多數居民建房隨心所欲、隨遇而安,一部分人唯交通方便是從,忽視了地質基礎條件,存在著巨大的安全隱患。由於布局散亂,不講“章法”,導致農村生活環境“髒亂差”的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資源浪費嚴重。結構不夠合理、風格樣式落伍、地質基礎不牢等原因導致重複建設增多。再就是亂占亂建致使耕地資源浪費嚴重,而有些適宜居住的山地卻得不到應有的開發利用。

三、農村生態民居建設的重點及路徑

生態民居建設是一場深刻的農村社會變革,它不僅涉及物質環境的生態建設、生態恢複與生態重建,而且涉及人類社會發展、價值觀、生活活動方式、政策法規等方麵的轉變。這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不僅要用行政的經濟的手段,更要注重以謙恭、友好的態度尊重自然、嗬護自然,重構經濟社會與自然演進和諧平衡的機製和生態發展體係。

1、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天人合一”的生態規劃體係

科學發展觀就是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這正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唯物辯證法發展觀的傳承和發揚。要實現農村居民生態化和經濟可持續發展,規劃是藍圖,是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一是要抓好生態概念規劃,即人與自然生態因子規劃,包括空間、時間、數量、結構、順序等生態因子的分區排序;生產、生活、流通,還原調控生態功能規劃;物質代謝、能源聚散、交通運輸、人文景觀、社會文明、管理體製、信息係統等安全網絡規劃。在規劃上,堅持唯物辯證法聯係和發展的觀點,處理好曆史與現代、效率與活力、人工與自然、生態與發展的平衡和諧關係。二是抓好生態工程規劃。人文建築要納入自然景觀設計,並突出區位優勢和地域特點。通過對土地、山水等自然環境的組成、結構、功能等綜合分析和評價,確定規劃區內土地、山水對人類活動的適宜性及其承受能力,並據此合理安排建設活動。三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好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人文建築。四是要科學的實施規劃。維護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嚴肅性。

2、適應新農村居民生活,推進居民建設科學化

要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麵:

布局靈活。目前,隨著黨和國家各種惠農政策的出台,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加快,農村向城鎮化方向大踏步邁進,這是一個偉大的社會變革,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時期。處理得當,城鄉、農村就能健康的可持續發展,處理不當,就會留下許多後遺症。當前,必須把新農村建設納入城鎮化的統一範疇,切實注意不要讓流向城市的人口都集中到城市中心,而應該在城市周邊發展新城鎮、建設新農村、新社區,避免人口的不合理流動。

規模合理。本著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則,宜集則集,宜散則散,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建造更多的人居和諧的新民居。建設規模本著節約用地、珍惜資源的原則,以實際、實惠、夠用為目標,控製規模,合理建設。

風格多樣。目前,農村民居建築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傳承本土型。主要體現在屋頂、裝飾符號、色彩和空間處理以及濃鬱的地方色彩上。例如,明清時期的四和院、老天井式建築風格在群眾心理占有一定的席位。二是外地傳入型。有徽派、川派。三是博采眾長型。兼采內外不同風格,進行有創意的組合。建築風格要突出特色,不搞千篇一律,一個重要原則是要達到生態、經濟、文化藝術的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