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時代:守望一片文化綠洲
專題
這幾年,實體書店倒閉的消息屢見不鮮,很多人哀呼“書店已死”,更有甚者為傳統書店的式微而痛哭流涕。但充滿文藝氣息的廈門,卻似乎一直不乏文化紮根並萌發的土壤,雖然不斷有獨立書店迫於經濟原因而停業,但同時也不斷有新的書店湧現,“紙的時代”書店便是其中之一。
今年4月,“紙的時代”開業時,引發了媒體的極大關注。在多數獨立書店苦苦支撐的大環境下,這樣一家建築麵積達600平方米的書店,卻偏偏在海滄區的阿羅海城市廣場熱鬧開業,大有逆市場形勢而為的意味。在島內外房價飆升之時,大型商業中心的租金之高可想而知,而“紙的時代”占據著二樓臨湖的絕佳位置,該如何承擔高昂的店租費用?值得慶幸的是,“紙的時代”遇到了愛書之人,或者應該這樣說,是因為還有人愛書、讀書,才有了“紙的時代”,人們在燈紅酒綠的世俗世界中,才有了這麼一片寧靜的綠洲。
書店總經理林惠敏從事書業已經有十來年的時間,也經曆過獨立書店的興盛和衰敗,期間或許曾經麵臨失望和迷茫。如今,“紙的時代”的出現,再次為她心目中的理想書店的實現燃起了希望,“‘紙的時代’就是我們努力打造的理想中的書店,隻要我們足夠努力,書店就不會死。”
書店的目的不在營利
公益性是“紙的時代”最本質的特點,了解了其公益性的性質,關於它的選址、成本等問題,也就變得不那麼難理解了。書店所處的阿羅海城市廣場,是由廈門大摩商業投資負責運營,在項目最初的設定裏,就已經為書店留了一處空間,“但在這樣的時代裏,好地段和大麵積,對於獨立書店經營者來說壓力太大了,所以最後決定自己投資開書店。”
既然定位為一家非營利性的公益型書店,盈利多少自然也就不是決定書店存活與否的關鍵。林惠敏說,投資人是一個愛書之人,自己的閱讀量非常大,同時也鼓勵員工多讀書,開一家書店是他的理想之一。“投資人也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來支撐這家書店,並且他也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在保質保量的情況下盡量將書店的收支做到可控範圍之內。”書店目前設有一筆專門的購書資金,此外經過銷售後回籠的資金,必然也是書店運轉的一大支撐點。但她也坦言,要做到這些事情,確實需要一定的現實條件,如果不是公益性的定位,書店的經營會有一定程度上的困難。
“紙的時代”書店所售圖書中,人文社科占到了60%,剩下主要是藝術設計類圖書,文學作品在店內所占比例不足10%。也正是因為這樣,店裏的圖書麵向的是比較年長的讀者,有些年輕人在店裏可能找不到想要的書。但這並不阻礙“紙的時代”吸引各個年齡段的讀者,徘徊於店中的,既有穿著校服的中學生,坐在窗邊看書閑聊的年輕人,也有衣著考究的中年人,“並不是我們的選書定位在哪裏,來店裏的就一定是這類人群,有些人是衝著書,有些人是衝著書店,但他們都願意到這個氛圍裏來,慢慢地他們在閱讀中成長,學會深度思考,而我們提供有養料的圖書作品,這就是我們書店的價值。”
“完整閱讀,深度思考”就是書店的口號,也是對讀者的提倡,“現在的閱讀都很零碎,一本好書也隻是其中的一部分被轉載,被片段式的傳播。但事實上,書中精彩的部分不僅僅是大家轉載的那些內容,隻閱讀某個片段是沒辦法完全了解作者的思想的。我們呼籲人們應該靜下心來閱讀整本書,把自己的思想掏空,將作者的思想注入,這樣才能領悟到這本書所要表達的精髓。”
把選擇的權利交給讀者
網絡書店的圖書定價比實體書店低很多,這也成為了眾多獨立書店競爭不過網絡書店,從而導致收不抵支的主要原因之一。“紙的時代”打破了多數獨立書店定價較高的傳統,而采取參考當當網書價的做法,“我們以六五折為基準線,當當網上沒有的書,我們以九折銷售;在當當網上高於六五折的圖書,我們就按照和當當同樣的折扣銷售;如果當當的折扣低於六五折的話,考慮到書店的成本問題,我們以六五折定價,高出當當價的部分,我們會返還等值的咖啡券作為補償。”
一旦價格上的差距變得不再那麼明顯,實體書店的吸引力也就隨之增長。林惠敏認為,現在的大部份讀者買書,還是比較在意價格問題,所以在價格上實現了跟當當網同步之後,就突破了價格的遊戲,“讀者願意到網上買就到網上買,願意到實體書店就到實體書店,但在書店裏我們還提供其他的附加服務,這是網店無法帶來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