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跟著古詩,春遊瘦西湖(1 / 2)

跟著古詩,春遊瘦西湖

慧眼·天下

作者:本刊編輯部

瘦西湖的詩情畫意,不僅在於景色入詩入畫,更在於空靈的氣質。

像一位獨特麗人,瘦西湖總透露出清澈、窈窕的神韻。

春陽下,她更是凸顯輕盈——絲綢般的錦帶曲水,如煙霧的疊翠楊柳,繁花下的名園勝景……

無怪乎曆史上,留下那麼多與瘦西湖有關的詩歌,正因為她本身便是一首傳唱不息的詩。

祈祥之橋

《浣溪沙·紅橋懷古》之一 王士禎

北郭清溪一帶流,紅橋風物眼中秋。綠楊城郭是揚州。

西望雷塘何處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煙芳草舊迷樓。

瘦西湖的勝跡,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兩岸。水盛,則橋多。

據說,景區及周邊,共有五十多座橋梁。

且不談最具藝術美的五亭橋、最富傳說味道的廿四橋,也不聊最豔麗的小虹橋、堪稱經典的玉版橋,絕好春日,必要去大虹橋走走。

站在橋上,北望,可觀湖內全景,恰似一幅山水長卷,自此展開帷幕。

這座融合了北雄南秀風格的古橋,還是一處文化地標。

此橋初建於明末,原為木製,欄杆赤紅而稱紅橋,別致開闊,迷倒眾多文人墨客。

至清代,這裏更成為“紅橋修禊”所在地。

禊,本是一種在水邊舉行的祭禮,古人認為可除不祥,每年三月初三、七月十四舉行。

“紅橋修禊”始於王士禎,清初揚州推官、清代詩宗。

康熙元年春,他與揚州諸名士雅集於紅橋,擊缽賦詩,遊宴不息。

王士禎所作《浣溪沙·紅橋懷古》三首中“綠楊城郭是揚州”,精確勾勒出綠意滿城的意境,成為千古麗句。

兩年後,眾名士再聚,王士禎寫下《冶春絕句》二十首,和者更眾,“江樓齊唱《冶春》詞”。

二十餘年後,在揚州治水的孔尚任又一次發起紅橋修禊。參加的名士籍屬各地,號稱“八省之會”。

乾隆元年,紅橋改建為石拱橋,形似彩虹臥波,更名“虹橋”。之後,時任兩淮鹽運使的盧見曾主持的虹橋修禊,達到頂峰。

數次盛會中,最有名的是乾隆二十二年春,各地相和者達七千人,編成詩集三百餘卷。

如今的虹橋,為1972年擴建,一孔變三孔,更為壯觀。

春遊至此,想到,唐安史之亂後,北方衰敗,長江流域地位逐漸上升,揚州成為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而實際上,“天下之盛,揚為首”說的不僅是經濟,也意指其文化分量。

回溯中國史上最盛大的詩會,感慨揚州曾迸發出的文化華章,不由低吟“揚州好,第一是紅橋”。

(文/趙瑩)

靈韻之水

《望江南》 惺庵居士

揚州好,入畫小金山。亭榭高低風月勝,柳桃錯雜水波環。此地即仙寰。

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麵麵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蕭。

第一次讀這首詩,便對揚州無限向往;再細讀“柳桃錯雜水波環”“小金山”“五亭橋”,眼前便開始浮現瘦西湖的秀美婉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