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心髒移植的患者似乎更容易產生性格變化。2000年,58歲的楊先生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接受了心髒移植手術,成為中國醫學史上年齡最大的換心人。然而,手術後兩個月,楊先生的性格變得暴躁起來,與過去判若兩人。而且,隨著生存時間的延續,他的性格變得越發古怪暴躁。他自稱,接受心髒移植後,覺得新換的心髒好像與他的身體有特別大的排斥,感到不順心的事太多。
更奇怪的是,兩年後,楊先生的性格再次發生了變化,從術後的暴躁古怪變得溫柔細膩。這一點令他的老伴大感意外。
移植肝髒同樣會發生性格變化。在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接受了肝髒移植的任先生就是如此。現年50歲的任先生在肝移植前是一位非常內向的人,不愛說話。但是,器官移植後,他會對人侃侃而談。以前朋友聚會他很少參加,和陌生人在一起從不說話,有時候在外麵迷路,寧可自己多走一個小時也不願意問路。但是,移植肝髒後他不僅和朋友在一起聊天,還經常參加社區的誌願者活動。
器官移植當然還有更離奇的事情。美國一名25歲男子移植了一名同性戀者的心髒後,突然變得有些女性化。另一名25歲的男子在移植了一名女性的心髒後,每天都想出去購物,讓他的女友驚喜異常。
多種解釋
對於器官移植後受者的性格,甚至意識發生變化,有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解釋很直接,認為受者接受了供者的器官後也接受了供者的某種性格和技能。例如,楊先生接受心髒移植後變得暴躁和衝動是因為他接受的心髒是一位20多歲的意外死亡的年輕人的心髒,所以脾氣變得像年輕人一樣火暴;任先生接受的肝髒是一位性格外向者的肝髒,所以他變得像那位外向的人一樣能言善辯;英國的蓋裏接受的腎髒是一位畫家的,因而也可能接受了這位畫家的藝術潛質和技能。
不過,這樣的解釋顯得較為牽強。眾所周知,一個人的才能既有先天的遺傳,又有後天的訓練,單靠移植了某位有才能的人的器官就會變得與這個人一樣有才能實際上在當今科技發達的時代也不可能做到。至於單純的性格和意識,也主要受大腦控製,單憑移植心、肝、腎等器官就能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在科學上尚欠缺說服力。
不過,另一種解釋更合理一些,這種說法以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蓋裏·希瓦茲為代表。他稱曆經20多年對至少70多例“性格轉移”的器官移植案例進行了研究,發現至少10%的器官移植患者都“繼承”了器官供者的性格。原因在於,人體的所有主要器官都擁有某種細胞記憶。當它們被移植到其他人身上後,器官攜帶的記憶就從一個人身上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希瓦茲的理論也得到一些研究人員的支持。例如,美國加州心髒協會的專家發現一種具有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的神經細胞的確在心髒中工作,並且形成了一個微小但卻複雜的神經係統。神經係統的功能當然就是記憶和產生意識。
還有一種來自進行器官移植的醫生的解釋,顯得更為理性和靠譜。他們認為,一些接受器官移植的人發生性格改變主要是移植手術本身造成的。這可以分為技術、生理的原因和心理的原因。技術和生理的原因在於,器官移植過程會產生一些較大的變化。例如,心髒移植手術難度高、風險大,在手術中患者的心髒會出現停搏,同時在心髒複蘇的過程中,心髒內部會進入氣泡,病人的身體會因此而產生器質性改變。由於身體上的器質病變,病人在術後的認知方麵出現障礙或變化,也導致性格出現輕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