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東昕接受《生命時報》專訪時呼籲
家庭醫生
作者:江大紅
同樣是吸煙,為什麼有人會患癌症,有人卻不會患?改變生活習慣對防癌的效果有多大?本報專訪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因與癌變研究室主任林東昕教授,為您詳細解答。
生命時報:您是從事癌症病因研究的,能和我們講講人為何會患癌症嗎?
林東昕: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目前的研究認為,大多數癌症是環境因素引起的。但癌症與基因有很大關係。不過大家千萬別誤以為基因是天生的,會得癌症的人一生下來就會得癌症,我們完全沒辦法。因為帶有明顯遺傳性的癌症僅約占癌症總數的10%,較明顯的如BRCA1/2與乳腺癌關係密切,多數腫瘤的發生與我們人體的易感基因、環境應答基因的缺陷等有關,而這些給了我們很大的預防空間。如果能做到不吸煙、少飲酒、多運動、平衡飲食等,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啟動癌症“開關”,讓癌症基因“休眠”。
生命時報:有些人常說,誰誰吸煙喝酒幾十年卻很長壽,這是為什麼?
林東昕:解答這個問題,也是推動我做癌症研究的動力之一。為什麼有人過度飲酒可能會患癌症,而有人卻不會患癌症?同樣是生活在癌症高發區,為什麼有人得癌也有人不得?我們研究發現,這與是否攜帶易感基因有一定關係。拿食道癌來說,有多個基因變異與它關係密切。與沒有攜帶易感基因的人相比,如果一個人體內攜帶有易感基因還經常飲酒的話,他患食道癌的風險會增加若幹倍。有研究發現,有某些基因突變的人,如果平時吸煙或感染了肝炎病毒,更易患肺癌或肝癌。
我們確實能找出很多長期吸煙喝酒的人依然長壽的例子,但這些是個例,或許這些人遺傳素質比較好,解毒能力比較強。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這些人戒除了吸煙、酗酒的壞習慣,會更加健康、長壽。如果不知道自己體內有沒有攜帶癌症易感基因,就隻能盡可能避免那些會增加癌症風險的因素。不過即使一個人不攜帶易感基因,也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因素,因為長期暴露於風險因素也是絕對有害的。我很看重基因檢測將來在預防癌症中的作用,這能幫助你發現自己體內攜帶有哪些癌症易感基因,幫你更主動、更有針對性地預防癌症。但目前尚在研究階段,離真正應用還有一段距離,不可盲目亂用。
生命時報:在您看來,人類有可能在未來攻克癌症嗎?
林東昕:我對未來還是樂觀的。有人說把腫瘤搞清楚了,就把人類的生命本質也搞清楚了,可見腫瘤很複雜。癌細胞非常狡猾,它的基因在不斷地變化以應對我們的治療。
不過,若用發展的眼光看,科學家對癌症的認識在不斷深入,有些癌症如乳腺癌等,已有很高的治愈率。當然,這需要好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可能完成。有可能我們能攻克它,也有可能它就是我們永遠的“殺手”,維持人類的生死平衡。
生命時報:生活中,您是怎麼預防癌症的?
林東昕:世界衛生組織說,50%的腫瘤是可以預防的。我主要是注意生活方式:一是不吸煙、少喝酒。吸煙和酗酒跟癌症的關係太密切了,一定要避免。和朋友聚會時,我偶爾會喝點酒,但平時很少喝;二是勤鍛煉、控體重。天氣好時,我下班後常到單位附近的公園快走1小時;三是管好嘴。什麼都吃以保證膳食平衡,但隻吃七八分飽,很少吃甜食;四是嚴防癌症相關病毒,如乙肝、丙肝等感染。注意公共場所的衛生,避免通過血液途徑如拔牙、文身、打耳洞、刮胡須等被感染。此外,有些染發劑中含有一定的致癌物,也要注意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