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1 / 2)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應用閱讀

作者:鮑亞民

考點指津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B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也要注意兩點:一是“意義”,指文言虛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二是“用法”,虛詞除了考意義外還考用法,主要指詞性。高考考查的主要是18個常見文言虛詞,但並非全部如此。

考點剖析

1.近年來,全國各地高考語文卷文言文中考查的文言虛詞一般在常見的18個虛詞之內,但自2010年起,這個情況發生了變化。如2010年全國卷Ⅱ考到的“會、遂”,四川卷考到的“益”等。這一動向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

2.高考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多采用選擇題的考查形式,另外,在翻譯題中也有所涉及。主流題型是從文言語段和教材中各選取一個句子組成一個選項,讓考生比較其共同包含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題幹多表述為“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項是”。

3.值得關注的是,各地對文言虛詞的考查,有時將實詞與虛詞放在一道題目中加以考查,這就體現出實詞與虛詞並重的趨勢。

知識歸類

文言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和代詞。虛詞的詞彙意義比較抽象,但是,它有表達語氣、組織實詞等多種語法功能。在學習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的問題。

1.分清實詞和虛詞

文言虛詞大多是由實詞虛化而成的。如“所”的基本意義是“處所”,後來引申為表示“……的地方”或者“……的人”,作結構助詞。又如,“之”的基本意義是“往”,後來虛化為代詞、助詞、語氣詞等,成為用得最多的虛詞。還有一些詞,有時用作虛詞,有時又用作實詞,如“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以”,義為“認為”,是動詞;“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五人墓碑記》)中的“以”,義為“將,把”,是介詞。學習時必須分清。

2.辨析同一虛詞的不同用法和不同虛詞的相同用法

文言虛詞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變,一個虛詞往往兼有多種詞性,表達多種語法關係,如“而”,可以作連詞用,也可以作代詞用。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並列關係、修飾關係、承接關係、遞進關係、轉折關係等。又如《石鍾山記》中“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前句的“之”作“的”講(饒州府的德興縣),是助詞;後句的“之”作“他”(代蘇邁)講,是代詞。

另外,不同的虛詞又可表示相同的用法,例如“舟遙遙以輕飆,風飄飄而吹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以”和“而”,作用完全相同,都是表修飾關係的連詞。

3.體察虛詞表達的不同語氣

一段文言文,如果沒有虛詞連綴其中,就會丟掉“性情”,失去活力。若不用虛詞,就表達不出說話人在表麵上的自謙中隱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學習文言文,我們要反複吟詠,體察虛詞所表達的語氣,並從中總結出一些規律。如:“夫”“蓋”常表示發語,“者”常表示提頓,“得無”“無乃”常表示推測、反問等。常用的文言虛詞隻有幾十個。越是常用的虛詞,用法往往越是靈活。如果確實掌握了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閱讀時就可以掃除虛詞方麵的一大障礙。

4.通曉古今的不同用法

要確切了解虛詞的作用,還應該與白話比較,了解它的變化,懂得它和白話中哪些詞哪些說法大體相當。

變化的情況大致有下列四種:

(1)少數沿用下來。如“學然後知不足”(《學記三則》)的“然後”,今仍作“然後”。“使吾勇於就死也”(《與妻書》)的“於”,今仍有“善於”“敢於”等用法。

(2)有的完全消失。例如作發語詞的“夫”“蓋”,起提頓作用的“者”,起取消句子獨立性作用的“之”等等。

(3)有的用法發生了變化。例如“所以”,在文言文裏多表示原因或憑借的,現在則表示結果。

(4)有的改用了別的詞。例如“於”字在文言裏能起多種介紹作用,現在則分別用“在”“向”“到”“對”“從”“同”“給”“比”“被”等介詞代替;語氣助詞“矣”,現在一般改用“了”;“乎”一般改用“嗎”“呢”;結構助詞“之”,現在一般改用“的”,等等。

5.注意一些特殊情況

文言虛詞中還有一些特殊現象,要特別注意。

(1)兼詞。兼詞是指兼有兩個詞的意義和作用的單音詞。它所兼的兩個詞屬於兩個不同的詞類。如“諸”放在句中是等於“之於”,如“投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放在句末時等於“之乎”,如“不識有諸?”(《齊桓晉文之事》)。又如“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勸學》)中的“焉”,就相當於“於之”,在那裏。其他如“盍”,相當於“何不”;“叵”,相當於“不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