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名片
作者:張冰輝
一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隻有一個共同的家園。隨著整個地球土地嚴重沙漠化、水土日益流失、旱災頻繁、洪澇嚴重、大量動植物滅絕、溫室效應加劇,人類終於清醒地意識到,那種“犧牲長遠利益,隻顧眼前利益”的對地球資源掠奪性開發的經濟模式,是一種自我毀滅的經濟模式,它最終必然導致自然界失去供養人類生存的能力,使人類失去清潔的空氣、幹淨的水、安全的食物和與之共榮共存的多樣性生物基因,使人類生活在一個沒有鳥兒歌唱、河流死亡、土壤被嚴重汙染的星球上!
地球母親已經敲響了警鍾,以無數的事實告誡著人類: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將給人類提供優越的生存條件;違背自然,破壞環境,將使人類遭受無窮的災難。
“青山滌我目,流水悅我耳,樹影引我思,鳥語動我心。”“萬物一體,天人合一。”為了人類共同的理想家園地球村,人類必須理性地克製日益增長的消費主義傾向,尋找和製定一種簡單且愜意的生活方式,在一種持久的文化裏,獲得我們的幸福,獲得我們命運的最終歸宿。
令人欣慰的是,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已經將理性的光芒照進人類的心靈深處,已經將人類推向新的思考和新的選擇,已經使人類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已經令人類在尋找與地球母親盡快和解的方式。
中國當代學者侯文蕙女士在《雨雪霏霏看楊柳》中寫道:“這種強烈要求把人類和地球從貪欲、從技術陷阱中拯救出來的願望,和一種對更文明但是更自然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迅速地變成了一種信念。”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轉變,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增強了。“生態學”、“生態係統”、“生態平衡”成為媒體上經常出現的詞彙,漸漸地成為老百姓的口頭語。人們與環境友好相處的願望變得迫切了。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人們對自己生活的環境不再是漠不關心,而是越來越傾注自己的深情和依戀。他們亮起自己的歌喉,飽含深情地歌唱:“藍藍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綠綠的草原,那是我的家。我愛你,我的家,我的家,我的天堂!”
就這樣,一種新的生存理念,一種新的文化信念,一種新的生活追求,將偏遠的大山、河流、森林和城市的人們聯係在一起,將人們對環境的保護意識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於是,生態建設,改善環境質量順理成章地進入政府的議事日程,進入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
而當前,我國的環境形勢不容樂觀,十分嚴峻,各類汙染事故頻發,突發環境事件增加,生態災害不斷加劇,危害程度逐步加大,已嚴重影響群眾健康和社會穩定。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新型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當前比任何時候都顯得迫切和重要。
正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這樣的共同意識下,環境保護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人民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隨著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的逐步推進,各行各業湧現出一大批熱心環保、積極參與環保的有誌之士,這些有誌之士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推動著中國環境保護事業向前發展。為此,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保護委員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等部門共同開展了中華環境獎評選,獎勵環境保護領域的先進典型,並通過評選喚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激勵更多的人投身到環境保護大潮中來。
2000年9月27日,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設立的目前我國環境保護領域第一個大獎一中華環境獎的首屆評選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
中華環境獎自啟動之日起便確定,這是一項社會性獎勵。凡在環境保護或其他相關的領域中,長期為保護和改善中國環境狀況努力工作且成就顯著的;為保護環境和治理汙染做出重大發明或提出重要建議,采納後環境效益特別顯著、社會效益特別突出或經濟效益巨大的;組織開展環境宣傳教育的社會活動,效果和影響特別大的集體或個人,均有資格被推薦參加中華環境獎評選。
中華環境獎評選活動開始時每兩年舉行一次,後來發展為每一年舉行一次。每屆獲獎者不超過5名,同時,還評出若幹提名獎。在首屆中華環境獎啟動儀式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鄒家華發來了賀信,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曲格平、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副局長王玉慶出席了啟動儀式並發言。
從此,中華環境獎這一功在千秋、澤被後世、利國利民的獎項以極為莊嚴和隆重的姿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神聖登場,牽動著億萬中國人民的心。
首屆中華環境獎順利評獎後,人們發現,這是一個崇尚社會性、先進性、廣泛性、經常性、公正性,圍繞環境管理、城鎮環境、企業環保、生態保護、環保宣傳5個方麵設立的社會性環境獎。同時,它也是我國環境保護領域最高的社會性獎勵。
春去秋來,時光流逝。隨著一屆又一屆中華環境獎的開展,人們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倫理態度,拜自然為師、循自然之道的理性精神,保護自然、修複自然的願望有了明顯提高。
而從曆屆獲獎的典型事跡,人們漸漸發現:要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必須依靠政府推動、企業支持和公眾參與。因為政府推動是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前提,企業支持是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有力保障,公眾參與是做好環境保護工作的堅實基礎。隻有政府、企業和公眾攜起手來,共同努力,才能創造一個月明風清、碧水長流的美好明天。
2007年2月17日,就在第四屆中華環境獎頒獎典禮前夕,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召開公司第三屆董事會2007年第一次臨時會議,全體董事以書麵投票表決的方式一致通過了以下決議:
為支持國家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促進全社會對環境保護事業的關注和支持,全體董事一致同意向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捐贈5000萬元,用於設立以寶鋼冠名的中華寶鋼環境獎基金。
至此,中華環境獎這一設立於2000年,目前我國環境保護領域代表性強、獎金最高、影響最大的獎項,無論從鼓舞和激勵各行各業和人民群眾參與環保的積極性,還是對促進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來說,都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一屆屆中華環境獎轟轟烈烈地舉辦,一場場中華環境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世矚目地進行,眼看著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浙江省杭州市、山東省青島市獲得城鎮環境獎的殊榮,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市,這座先後榮獲了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城市、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等30多個國家級榮譽稱號,2007年榮獲全球人居領域最高規格獎勵——聯合國人居獎等榮譽稱號,2009年又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全國唯一同時榮獲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省會(首府)城市坐不住了!
2009年4月27日,得知第六屆中華環境獎正式啟動,市政府、市環保局等,在市長黃方方的帶領下,積極投入到中華環境獎的申報工作中來。
像角逐曆屆中華環境獎一樣,這一屆中華環境獎競爭依然是那麼激烈。南寧市能否在這一屆競爭中脫穎而出,獨占鼇頭,人們拭目以待!
二
南寧,這座位於中國南疆,身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的城市,具有1680多年曆史。它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區,全年陽光充足、雨量充沛,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而常開,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具有良好的綠化建設自然條件,曆來以“半城綠樹半城樓”,一年四季綠意蔥蘢,生態環境優美而贏得世人的喜愛和讚美。新中國成立以來,曆屆政府都非常重視城鄉綠化工作,特別是近幾年,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理念,把綠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城市設施來抓,采取規劃先行、法規保障、政策促進、責任管理等多項措施確保城鄉綠化工作良性發展。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形成“城在綠中,綠在城中,終年常綠、四季花開,山、河、湖、溪與綠樹鮮花交相輝映,綠化、美化、彩化、果化與亞熱帶風光融為一體”的園林綠化格局,贏得了“中國綠城”的美譽。1994年全市實現滅荒達標,獲得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城市稱號,1996年實現綠化達標,1997年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1998年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南寧市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稱號,2000年獲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良好範例獎,2001年榮獲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獎……時至今日,綠樹紅花映襯的寬敞街道,在南寧隨處可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寧市民族大道城市綠化段,在園林植物的配置方麵,以“群落式”進行種植,體現熱帶雨林式“生態長廊”,共種植150個植物種(含品種),采用直立、攀緣、吊掛、附生等多種植物形式配植,綠地率達47%,綠化覆蓋率達56%,形成多層次的雨林景觀。在規劃建設中,深刻地融入了“生態建園”的思想,開創了以提高綠量和以生態理念為指導的“群落式種植”城市綠化新模式,得到國內園林同行和資深園林專家的高度評價,為創建“中國綠城”在園林綠化方麵作出了積極的探索並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走在南寧的大街小巷,“花開朱槿,果熟扁桃”是一年四季中最常見的景觀。這一景觀也是南寧市最有代表性的景觀。因為南寧市市花為朱槿,此花又稱扶桑、假牡丹、大紅花,花繁葉茂,四季有花,花大色豔;花色有深紅、紫紅、宮粉、橙黃和白色,很有特色。1986年12)1,南寧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確定朱槿花為市花。朱槿花在南寧廣為種植,既可地栽、盆栽,又可作為花籬之用。2002年,全市朱槿有17萬多株、16個品種,其中常見品種有大紅花、粉喇叭、泰國黃、假牡丹、大紅朱槿、黑牡丹、黃朱槿、吊鍾、拱手花等。南寧市市樹為扁桃樹,為常綠喬木,樹幹通直,最高達30米,胸徑達1米以上;樹冠圓整呈廣卵狀,冠大蔭濃,四季常青;樹型紋理美觀;果子甜美,香味濃鬱,營養豐富,為亞熱帶名果。1986年6月,南寧市第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確定扁桃樹為市樹。目前全市有扁桃樹4.83萬株。
為了“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使南寧成為人人喜愛的適合人居的生態城市,2002年南寧市開展創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006年又作出了建設生態南寧的重大戰略決策,生態示範創建加快,取得了顯著成效。與此同時,南寧的城市建設者們還確立了“以生態經濟學理論為指導,以現有城市園林綠地和郊區森林為基礎,以喬木樹種為主體,喬、灌、藤本植物有機結合,為南寧構建具有南亞熱帶森林植被特色,層次豐富,點、線、麵結構合理,融山、水、林、城為一體,具美化、綠化、香化多種功能,健康且穩定的以森林生態係統為主體的城市森林環境體係,從整體上進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高城市活力,達到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促進南寧環境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的城市規劃指導思想。2008年,全市所轄6個縣全部獲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命名,南寧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通過了國家驗收。武鳴縣城廂鎮瀨琶村獲國家環保部國家級生態村命名,成為全國第一批24個國家級生態村之一。2009年,隆安縣城廂鎮國家級環境優美鄉鎮及西鄉塘區金陵鎮大林村、壇洛鎮群南村國家級生態村創建工作通過了驗收。率先在廣西編製完成了《生態市建設規劃》。
在綜合“自然性原則、和諧原則、一體化原則、前瞻性原則、生態和經濟可持續性原則、可操作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文化原則”的前提下,南寧市還提出了“在確保城區綠地及森林穩步增長的基礎上,逐步完成城郊環城林帶、環城公園帶、綠色通道、自然保護、石漠化防治、生態公益林等對改善南寧市生態環境有重要影響的森林綠色工程”的南寧森林城市景觀格局,形成生態良好、人居和諧、城鄉一體的森林環境和景觀格局,實現城鄉森林係統的良性循環,把南寧市建成綠樹掩映、景色秀麗、可持續發展力強,具有亞熱帶森林植被特色,擁有一定國際影響的森林生態城市和更加名副其實的“中國綠城”的森林城市建設總體目標。這一目標分前、中、後三期穩步實施。
由此可見,在南寧,人們已經將森林提高到無比重要的地位,綠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在人們的心靈深處,“綠”的概念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與人們的幸福與未來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為了充分保護邕江、南湖、青秀山、五象嶺等自然山水景觀,強化城市山水特色,通過城市森林建設,特別是環城林帶和環城公園的實施,建設“綠野連八桂,林帶環邕寧。青山半入城,大道成森林。綠蔭山山有,流水處處春”的城市森林體係,構成“青山環抱,邕江穿繞,兩環相套”(南寧綠地係統規劃結構和布局)的城市森林景觀格局,進一步確立南寧“中國綠城”的形象。
為了做好“綠文章”和“樹文章”,著力提升“中國綠城”品牌效應,將南寧市建成“綠在城中、林在城中、森林環抱、山水相映、四季飛花、處處綠蔭”的“中國綠城”,南寧市的城市建設,從來沒有離開過“綠色”、“生態”、“可持續”的建設理念。近年來,南寧市全麵推進城市綠化,著力提升“中國綠城”的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