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畫本源同 筆墨求渾樸(1 / 1)

——洪學平書畫作品賞析

文化意味

作者:陳紙

洪學平何許人也?蝸居於唐人文化園一苦行僧也。他默默無聞於書壇耕耘,不經意間,一幅“同登彼岸”題匾,被做成琉金大字,高懸於浙江台州覺慈寺大雄寶殿之上。2010年6月,在北京為玉樹賑災書畫拍賣現場上,他的3幅作品以每幅5萬元的價格拍出,這才漸漸引起同行側目。

學平兄自幼酷愛書法,小時雪地寫字,初中上縣城寫春聯,給鄉民寫壽碑。後他成為軍人,於廣西邊防當兵。在部隊,利用業餘時間,看帖臨帖,請教名家,注重書法理論和其他藝術學習,書法得其體勢。轉業後,學平兄先後於廣西教育出版社和南寧書城謀職,他用工作之便,博覽群書。這期間,書法藝術得以全麵提高,終成雄渾樸茂中蘊含靈動秀美之書法藝術風格。

學平兄博采眾長,臨池不輟,先後臨習玄秘塔、多寶塔、乙瑛碑、曹全碑、張遷碑,後習王鐸、米芾;他戀王鐸、說張瑞圖、談董其昌、仿黃道周,化碑入帖,碑帖兼容。

學平兄臨鍾繇作品,意本書道尋古,筆遊漢晉之間。故不獨楷法,糅以篆隸。因之姿態萬變,新意乃出,又不失鍾繇楷書之筆法和間架,是乃先習《楊淮表記》、《石門頌》之結果。眼前其草隸作品,文字內容是陶然句,為陶公少有的渾穆之詞,創作指導思想乃突出大氣磅礴,追求蒼茫高古的書風。書寫時自感筆墨紙硯甚合,得楷、草、篆、隸兼容,一派天然又間帶古趣。

學平兄另有一絕:寫啟體,可亂真。自1994年起,他先後五次拜訪啟功,受其書論影響,對於書法中的虛實、剛柔、聚散、開合等辯證關係,皆有很深理解。看其“啟體”,潤含春風,墨氣氤氳,墨色飽滿,華貴雍容,如在槳聲燈影中的江南人。此幅作品,從書寫內容看,屬文人雅事範疇,故用筆入貼,以盡筆墨之趣。書寫時盡顯啟體的用筆特點,清秀,端莊,筆畫剛勁有力,骨力內涵,瘦不露骨,字形剛健,筆畫剛健瘦勁但瘦而不幹,瘦而不硬,骨肉勻稱,如處子肌膚,溫潤如玉,遒美勁健,給人美的享受,讓人賞心悅目。配以書法內容“立德齊今古藏書教子孫”,更顯文人清雅、高潔之氣。

最近,學平兄閉門謝客,不幾日,竟拿出幾幅國畫作品。元朝趙孟頫有詩雲:“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功;若還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源同。”講的是書法與中國畫的關係。學平兄認為:國畫的構圖、章法、用筆以及墨趣跟書法作品是一樣的,隻是多了一種顏色。一幅好的國畫作品再配一首與繪畫意境相契合的詩詞內容,題款位置準確、書法絕佳,再配幾方上好的篆刻印章,方顯“寸幅之內,詩書畫印四絕”。此幅作品題畫款:“梅蘭竹菊四君子,還差兩樣全到此;平素少有著丹青,隻因癡愛畫到死”,直抒作者胸臆,亦顯出其不凡古典詩詞功底也。

學平兄認為,書畫創作貴於“真”、“善”、“美”。“真”是從創作角度來講的,要反映創作者的真情實感。張旭經常喝得酩酊大醉,以頭濡墨,借書法抒發自己的真實感情;“善”是從社會責任的角度來講的,書法隻有產生向善的效果,才有意義、才有價值;“美”是從欣賞者的角度講的,書法作品應該給人美的享受。中國的書法藝術集中體現了真善美,是今天創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