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人民幣國際化
經濟研究
作者:蘇震宇
【摘要】隨著我國國際政治經濟地位的提高,人民幣已經悄然走出國門,人民幣國際化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我國作為迅速發展的經濟大國,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符合我國國家發展的戰略利益需要。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美元在國際貨幣體係中的支柱地位受到質疑,而日益走俏的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呼聲愈高,因此,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成為全球主要經濟大國的必然趨勢。
【關鍵詞】國際化 戰略利益 跨境循環
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定義
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盡管目前人民幣境外的流通並不等於人民幣已經國際化了,但人民幣境外流通的擴大最終必然導致人民幣的國際化,使其成為世界貨幣。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
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一個非常不利的因素是,本國在國際市場的貿易和金融交易大都用外幣而非本幣計價,因而國際彙率的大幅度波動必然使該國經濟遭受巨大的傷害,典型案例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1997年,泰國在美元持續升值造成貿易赤字和外彙儲備的枯竭的情況下,放棄盯住美元的固定彙率製,泰銖兌美元彙率從25貶為52,持有美元外債的商業銀行和企業因本幣債務負擔翻倍而紛紛陷入破產。所以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利益就是通過國際商品和金融市場計價功能的發揮,中國居民、企業和政府可以一勞永逸地消除絕大部分的彙率波動風險,贏得全麵的國際競爭優勢和主動權。其次,人民幣國際化可有效控製外彙儲備的增長,緩解彙率壓力與加大中國與其主要區域及資源夥伴國之間經濟與貿易平衡協同發展。最後,人民幣國際化將加大中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影響力,獲得更大的政治經濟話語權。人民幣被中國貿易夥伴逐步接受為結算貨幣,更為中國政府的彙率政策增加主動性與靈活度。
三、人民幣國際化遇到的問題
(一)利率、彙率形成機製尚未實現完全市場化。
一國貨幣能否成為世界貨幣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利率市場化和相對自由的浮動利率製是美元、歐元、日元等世界貨幣的共同特征。市場化的利率能充分反映真實的貨幣借貸的成本,和供求狀況,盡管人民幣利率市場化的改革已經有很大的進展,但還是對存貸款利率的浮動有著嚴格的管製,而人民幣的彙率形成也並不是完全由市場決定的。
(二)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領域的影響力不足。
一國貨幣的輸出主要是通過貿易逆差和對外直接投資來實現,強有力的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地位對本幣的國際化起來直接的推動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國際貿易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但是無論總量還是國際分工地位都還缺乏足夠的影響力。我國的對外投資也還處於初級階段,國內企業對外投資還受到很多政策上的限製。這與我國經濟大國的地位和發展速度極不匹配,與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也不相適應。
(三)金融市場發展的滯後。
國際經驗表明,極富深度、廣度的在岸債券市場是一國經濟潛力的重要體現,而我國的債券市場的發展卻遠遠落後於其他儲蓄貨幣經濟體,債券存量與GDP之比僅為45.28%,遠低於歐美和日本。金融市場發展的滯後將製約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的進
(四)資金跨境循環機製未完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