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戰後中外關係變化分析(1 / 2)

二戰後中外關係變化分析

理論研究

作者:陳立軍

【摘要】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給世界人民以及各國都帶來了深刻而又廣泛的曆史性變化與重大影響。抗戰的勝利既推動了國際關係的民主化進程,有開辟了國際關係新格局。中國作為二戰主戰場之一的國家,作為世界大國之一,作為國際關係新格局中重要一環,戰後中國一改兩百年的屈辱曆史,戰後國際關係的變化、原因以及國際關係變化之後對世界格局都造成了巨大影響。可以說這是二戰遺留下的曆史問題,也是二戰帶給中國轉型的契機。

【關鍵詞】二戰 中外關係 變化

一、二戰後中外關係的變化

二戰後中外關係變化無常,直到70年代,隨著中國自身綜合國力的提高,中外關係也逐漸趨於穩定,逐漸與世界大國關係穩定。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主要的變化。

其一便是中美關係。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被美國承認的。美國推行的杜魯門主義、發動的朝鮮戰爭、頒布的“積極遏製”的遠東戰略,使得中美形成了對抗的局麵。加上美國對台灣、西藏問題的幹涉,使中國主權受到威脅,兩國關係處於惡化狀態。但從60年代到1979年中美建交之前,美蘇的軍備競賽、美國的經濟危機都衝擊著大國的政治、經濟上的穩定,伴隨著中國的崛起,惡化的中美關係不利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和影響力,於是70年代尼克鬆訪華發表中美聯合公報,中美建交。至此,中美關係由惡劣轉為平靜。

其二便是世界兩極中的另一極——蘇聯與中國的關係。建國之初,中蘇同盟友好關係是新中國建交的基石,也是新中國實施“一邊倒”外交政策的重要原因。建國之初,《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為兩國關係的全麵發展奠定了基礎,蘇聯在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方麵全麵支持與援助百廢待興的中國,中國在長久的殖民生活與戰爭創傷中逐漸恢複起來。但是,蘇聯領導人堅持在戰後仍想從中國東北獲得權益,這就為同盟關係破裂埋下了禍根。到60年代初中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蘇聯逼債的窘困狀況,以及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與中蘇邊境衝突等問題,同盟關係徹底破裂。但隨著中美關係的緩和,蘇聯在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中優勢地位逐漸喪失,最主要是領導人——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對國內政治、經濟、意識形態問題上所出現的問題沒有根本的解決,國內的動蕩與國力的衰退,迫使其不得不重新考慮與中國的關係,於是,國內外形勢的發展逼迫下,中蘇關係恢複正常。

其三是中日關係。中國和日本作為亞洲的兩大國,兩國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亞太地區的穩定與發展。戰後日本著力發展經濟與科技,借助美國的扶植與支援,逐漸走上正軌,重新回歸到亞洲強國的行列,在國際總局勢趨於和平的大環境下,中日關係在70年代緩和建交。

其四是中國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變化。第三世界國家在二戰之前多屬於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中國曆經同樣的苦難過程,有著相同苦楚的國家更能相互理解。中國外交政策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從“一邊倒”政策到睦領友好的外交政策,這樣一來,在70年代,中國衝破國際反華勢力的影響,憑借與眾多國家的建交終於恢複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這既是中國外交的勝利,也是中國大國地位得以肯定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