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地質公園發展策略的探究
理論研究
作者:向雲峰
【摘要】隨著地質公園建設的快速發展,對地質公園發展策略的探究逐漸得到重視。本文以湖北省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為例,在實地考察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對地質公園發展策略的若幹思考。
【關鍵詞】地質公園 堵河源 發展策略
一、地質公園資源開發方麵
(一)深入挖掘資源的特色和文化內涵。
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的最大地質特色在於受第四紀大陸冰川侵襲很少,保存著大量完整的且具有典型性的上前寒武係的斷裂構造、高山溶蝕穀地,以及大量的第三紀植物區係和大片珍稀植物群落;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的最大文化特色在於這裏是上庸古國的中心,是“中國肚倍之鄉”和“綠鬆石之鄉”,是傳說中的女媧煉石補天的聖地。
然而,與周邊資源相比,並不是以上所有的這些資源都具有壟斷性和唯一性,如受第四紀大陸冰川侵襲很少,保存有完整的上前寒武係斷裂構造、高山溶蝕穀地的地區在重慶、四川、陝西和湖南等周邊省市都有類似的資源,這與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的產品形成了競爭關係。
因此,隻有僅僅依靠上庸文化、綠鬆石文化和女媧文化(尚有爭議)這一特色資源的開發,才能獨樹一幟,形成以地質為基礎、文化為核心的綜合性地質公園。這不但不違背地質公園的建設初衷,反而正是地質公園的建設所提倡的。
(二)集中精力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必備條件,抓好了可以為地區發展積蓄能量、增添後勁,而建設滯後則可能成為製約發展的瓶頸。由於地域偏僻,經濟落後等原因,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水平較低,目前,該區龍背灣電站施工項目的實施也影響了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這在極大程度上製約了地質公園的旅遊接待能力。
但是,麵對落後的形勢,必須有所作為。首先,要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機遇,獲取更多財政支持;其次,要僅僅依靠“穀竹高速”的興建,有力改善道路條件;再者,要發揮“潘口電站”等水電工程的優勢,保障動力資源;最後,要緊緊抓住網絡發展潮流,加快信息化建設速度。
(三)利用景觀集群性開發合理的旅遊線路。
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地理位置優越,南接神農架世界地質公園,東交房縣野人穀,西界竹溪,北連千年古鎮官渡,景觀集群性較好。因此,若能充分利用景觀集群性開發合理緊湊的旅遊線路,使周邊各景區發揮集群效應,必將進一步提升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在全市乃至全國的知名度。
目前來看,若能引導遊人從武當一線,橫貫竹山到國際綠鬆石城一線,再到千年古鎮官渡,然後沿堵河逆流而上橫穿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再至大九湖一線可能會成為一條旅遊特色精品線。通過旅遊線路的合理規劃,必能使堵河源省級地質公園成為集觀光遊覽、科學考察、休閑度假、探險野營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二、地質公園資源保護方麵
(一)製定並執行嚴格的地質遺跡保護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