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景德鎮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及原因探析(1 / 2)

景德鎮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及原因探析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付翠

摘 要: 本文旨在探究景德鎮市農民工子女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從多角度探析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探索出解決這些問題的一些有效方法和途徑。

關鍵詞: 農民工子女 教育問題 原因探析 解決方法

一、引語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全國各地大力發展勞務產業,廣大農民紛紛進城務工就業。隨之而來的人口遷移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日趨突出。在我國流動人口中,有超過100萬名適齡兒童不能及時入學,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當引起各方重視和盡快解決。本文以景德鎮市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為基礎,探討這些問題所形成的原因及解決辦法。

二、景德鎮市農民工子女教育現狀

1.雖然法律上規定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居民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權利,而現實中,某些農民工子女被拒之學校之外,在景德鎮市,仍有極少部分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得不到保障,他們的子女失學率相對較高。

2.景德鎮市市政府對解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工子女的入學問題意義的認識不夠深入,而且職責不明確,管理不到位,尚未形成有關部門分工合作、共同解決這一問題的機製。景德鎮市市政府還沒有將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就學納入本區域的事業發展規劃中,尚未設立專項經費,因此農民工子女教育投入的經費得不到有效保障,使得許多孩子無法像城裏的孩子一樣正常上學。

3.部分由社會創辦的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差,條件簡陋,辦公地點偏,交通不便;校舍大多為改建或搭建的,光線不良,室內擁擠;缺乏必要的體育器材和教學設備;安全隱患大;不能開足、開齊課程方案規定的課程;教師數量不足,素質低,來源複雜,不具備教學經驗。

三、景德鎮市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

1.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解體與二元社會結構、教育結構調整的滯後性。城鄉分割的戶籍製度曾以“農業”和“非農業”戶口的形式,把中國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兩大類別,蜂擁入城的農民工居住在城市,戶籍卻仍在農村。在農民工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上,這種舊體製弊端充分暴露出來。民工子女的受教育問題反映了城鄉二元經濟結構解體與二元社會結構、教育結構調整的滯後性之間的矛盾。義務教育還帶有明顯的二元特征,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應由戶籍所在地負責。農民工子女在流動的同時,教育資金並沒有隨之流轉,從而導致許多農民工子女來到景德鎮後,享受不了景德鎮市市政府的教育財政補貼,也沒有資格享受市政府的優待,城鄉分割的教育體製決定了農民工子女在城市中上學難。既然進城農民工為景德鎮市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直接貢獻,從理論上講,其子女的義務教育就應該由景德鎮市市政府提供,但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應由戶籍所在地負責。這些矛盾是造成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主要原因。

2.農民工子弟學校遭受歧視。從目前來看,農民工子弟學校承擔了相當數量的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公辦學校及政府的財政壓力,但是市政府在財政投入上幾乎顧及不到農民工子弟學校。當然,為了給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學習環境,對農民工子弟學校的辦學條件進行相應的規範是必需的,對一些違規辦學實行取締也是必要的。但市政府現行的規範恰恰是在缺乏積極鼓勵和支持的前提下進行的,並且一律都是按城市學校的標準規範的,因此,絕大多數農民工子弟學校往往很難達到這個標準,這就在相當程度上製約了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發展,增加了公辦學校的壓力,減少了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接受教育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