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很愉快的結束,張秋把王靜晗送回家,兩人在王靜晗家的路口依依分別。王靜晗住在縣城郊區的奶奶家,這個名叫響堂村的小村子本來地處偏僻,遠離縣城。在二十世紀末,這裏的人們飲用的井水都需要沉澱好久。
如今,北灤縣城在短短三年時間內,便擴建到響堂村的邊緣。一時間,四周高樓平地起,家家戶戶引進了自來水,附近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隻是,高樓雖建起來,卻沒人搬進去住。四周村莊的人們既習慣於平屋大院,又對那高昂的價格望而生畏。想讓他們過著白天麵朝黃土背朝天,晚上卻在高樓大廈裏歌舞升平的生活,顯然是一件不現實的事。
也正因為如此,這條路上罕有人走,路燈不通,偶爾會有一兩輛汽車呼嘯著駛過,車前的兩道光柱直直的刺破黑暗,射向遠方。張秋把電動車一擰到底,陣陣冷風呼呼地著從耳邊吹過,從脖領灌進衣服裏,張秋裹緊了衣服,繼續前行。
一進住宅區大院,張秋遠遠看到路邊聚集著一群人。張秋認得,這些聚集在外麵的人們都是大院裏的鄰居。他們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討論著什麼,幾個小圈子凝聚成一個大圈子。張秋一一和他們打著招呼,覺得好奇,索性停下來聽聽他們在說什麼。
聽了一會兒,張秋明白過來,原來大家正在討論拆遷的事。其中一位頗有幹部派頭的老職工揮著手說道:“現在的形式很不樂觀,已經有很多住戶秘密簽了字。看來,他們是想要逐個擊破。咱們要想維護自己的家園,就要緊密團結在一起。”
“可是居委會的人,都帶頭簽了字啊。”張秋認出說話的人是住在第三排上的李奶奶。這大冷天,六十多歲的人了還操心這事,也不容易啊。
住第五排的大叔站出來說道:“不管怎樣,隻要咱們堅決不簽字,不搬遷,他們還敢強拆是咋的!現在國家有政策了,他們不得收斂著點?”
“說是這麼說,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呀。”一個老伯愁眉苦臉坐在一旁的石台上,突然插了一句話。
大家頓時又熱鬧起來,你一句我一句的爭論個不停。張秋眼前忽然恍惚起來,他聯想到書中曾描寫過六十年代的大辯論,大概就是這個樣子的吧。正在張秋胡思亂想的時候,兩道耀眼的白光從遠處射了過來。
張秋眯縫起眼睛,循著光源看去,隻見兩輛警用麵包車閃著紅藍警燈正往這邊駛來。麵包車在不遠處的路燈正下方停住,喧囂吵鬧的眾人紛紛把目光投過去。
兩輛麵包車一前一後停好,車門打開,一群壯小夥從裏麵魚貫而出,列隊站好。張秋注意到他們全都是清一色的灰白製服大簷帽,手中拿著的甩棍在路燈的照耀下反射著耀眼的光。現場的眾人——包括張秋——都被這一幕給深深的震撼,愣愣地待在原地遠遠地看著,不敢靠近。
張秋愣了一會兒,不知道哪根筋沒搭好,下意識的掏出手機,偷偷按下了錄像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