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兵入鹹陽(1 / 2)

南方軍的動作很快就傳到了袁世凱的耳朵中,袁世凱聽聞南方軍近期有較大的動作後惶恐不已,連忙召集幕僚召開會議,商討應對之事。

作為袁世凱重要智囊之一的唐紹儀必定參加,而其他袁世凱尤其信任的趙秉鈞、梁士詒兩人也全部到場,唯有從江蘇返回的徐世昌不見了蹤影。

袁世凱掃了一下在場的幕僚智囊,唯獨不見徐世昌,心中不悅,便問道:“徐世昌呢?他怎麼沒有來?從江蘇回來之後也不向我述職?”

徐世昌一直是袁世凱的軍師,但是自從袁世凱當上大清海陸軍大元帥之後,徐世昌的態度便一直模棱兩可,當初袁世凱在就任海陸軍大元帥的大典之上,也是唯獨徐世昌沒有參見,很不給袁世凱麵子,對此袁世凱因為徐世昌是他的結拜大哥便一直隱忍不發,沒想到今天這麼重要的事還不來!

去年出了馮國璋投敵之事,袁世凱為了杜絕相似的事情發生,便派了徐世昌前往南方前線任督軍一職,讓袁世凱沒有想到的是徐世昌前腳剛離開荊州,王士珍就兵敗身死。

雖然徐世昌有督軍之名,但袁世凱知道,徐世昌對他已經心存不滿,任督軍也隻不過是走一個過場而已。

讓袁世凱一直疑惑不解的是,為什麼從前作為他第一軍師的徐世昌變化會如此之大,完全沒有了以前作為結拜兄弟時的那種親近之感,反而兩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遠。

唐紹儀見袁世凱發問,從身旁提起一個包裹,走到袁世凱的身前,說道:“大帥,這是徐大人的官印,還有他給您的一封信。”

袁世凱頓感不妙,打開包裹,拆開那封信,隻是看了片刻,臉色劇變,頃刻之後便勃然大怒,將信和包裹狠狠的摔在的地上。

廳中眾人見袁世凱發火,都緊張的說不出話來,唯有唐紹儀上前一步,勸道:“徐大人說了什麼讓大帥如此置氣?”

袁世凱拂袖氣哼哼的說道:“歸隱?他竟然想要歸隱?他難道忘記了當初是誰資助他上京趕考,是誰把他從翰林院提拔出來的。如今正是我用人之際,他卻甩手想學陶淵明歸隱田園,實在是讓我寒心啊!”

聽到袁世凱嗬斥徐世昌,唐紹儀耳邊忽然響起了前夜他和徐世昌在家中涼亭小酌時的談話內容。

期間,唐紹儀舉杯問道:“卜五兄,為何自袁大人就任大元帥以來你就和他漸漸疏遠,此時南北內戰,正是用人之際,為何你對一些事情也不上心了?”

徐世昌不以為然,搖頭晃腦的喝著酒笑道:“急流勇退方顯大智慧啊!”

“哦?這是何解?”唐紹儀追問道。

徐世昌仰天大笑:“人各有誌,誌在仙佛之鄉者多,則國弱;誌為聖賢之人多,則國治;誌為帝王之人多,則國亂啊。”

“原來卜五兄早就看出來了啊!”唐紹儀感同身受。

徐世昌苦笑道:“少川,你知道嗎?我對他很失望,真的很失望,他早已經不是原來的慰亭了。之前我一向為慰亭馬首是瞻,為之出謀劃策,肝腦塗地。可是竭力輔佐的結果卻讓我始料未及啊!”

“慰亭當年的愛國之心早已經蕩然無存,隻知道全力經營他的袁家天下,妄圖謀朝篡位,此時如果再不分道揚鑣,那就得同流合汙,背上千古罵名,還是三十六計,走為好記的好,哈哈……”徐世昌灑脫的爽朗大笑,絲毫不介意一下子從一個位高權臣變為平民布衣的落差。

“這是我的官印和信,希望你幫我轉交給袁世凱,明日我即將隱居田野,過過隱士的生活,嗬嗬。”徐世昌隨即遞給唐紹儀一個包裹。

唐紹儀接過包裹,點頭道:“卜五兄放心,我一定會將信和印章交到慰亭的手中的!”

言畢,徐世昌起身飄然而走,留下一句讓唐紹儀揣摩良久的話,“此地不宜久留!”

唐紹儀的思緒瞬間回到了現在,他見袁世凱仍舊是一臉的怒容,便勸道:“慰亭,也許卜五真的是有苦衷還說不定呢!他如今隻是歸隱田園,又不是投奔了南方軍,日後還有機會請他出山的。”

袁世凱聞言,覺得唐紹儀說的話還是有幾分道理,迫於現在戰局緊迫,便沒有再追究徐世昌一事,接下來便和眾人開始商議應對南方軍的事情。

袁世凱身後的牆上有一張巨幅地圖,地圖上,自江蘇到山東境內的沿海地區都被勾上的很多紅色的標記。

袁世凱指著牆上的這些紅色標記的地上說道:“大家都注意到了,自江蘇到山東境內的多處沿海地區都遭到了北洋艦隊的猛烈炮擊,但是北洋艦隊都隻是邀相炮擊,並不直接登陸,大家討論一下,北洋艦隊這麼做是有什麼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