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國際局勢(1 / 2)

確定了未來主要經濟發展方向後,一直在旁邊沒有插嘴的外交部長唐紹儀說道:“總統,自從華夏建國之後,國際上的大部分國家並沒有承認我們的新生政權,隻有德國第一個承認了我們這個新生國家。”

唐健麵色凝重,這種局麵早已經在他的預料之中,因為之前他和德國有過密約,所以德國人首先承認華夏政權並不是很奇怪。

唐紹儀繼續說道:“不過,總統,你知道麼?第二個承認華夏的竟然是日本!”

“日本?”唐健疑問道,難道之前將日本人打的還不夠狠麼?日本人竟然貓哭耗子假慈悲,說起來,日本也算是遠東之上一個承認華夏政權的東方國家吧!

這樣算起來,隻有西方的德國和東方的日本這兩個國家承認了華夏政權啊。

“另外,有一個重要的情況,那就是俄國人似乎和英國人秘密簽訂了某個協議,隻是我們還暫時還不知道俄英兩國到底簽訂了一個怎樣的秘密協約。”唐紹儀有些擔憂的說道。

唐紹儀說道這裏,唐健的心裏已經猜到了八九分了,華夏的崛起,肯定威脅到了英國在遠東的霸主地位,而且,華夏建國之後,在一定的時間內一定會奪回東北,甚至已經對外宣稱不會不承認外蒙的獨立。

而俄國的遠東太平洋艦隊已經損失殆盡,無法和華夏的太平洋軍相抗衡,沒有了海軍支持的俄國很害怕唐健會興兵東北,到時,華夏軍水陸並進,俄國人在東北的步騎兵就會受到威脅,在這種情況下,俄國人急需一個可以遏製華夏的外援,而英國則剛好合適。

聯想到此時歐洲複雜的局勢,唐健不難猜到英國人的目的,那就是遏製華夏的發展,避免威脅到它在遠東的利益,同時打擊華夏也可以達到遏製德國的目的。

英國和德國的明爭暗鬥,唐健看的很清楚。

此時的世界,歐洲人控製著全球百分之八十的地區,英國的殖民力量最為強大,英屬殖民地遍布全球,總人口高達四億,德國直到1871年國家統一之後才參與殖民地的爭奪,所以隻好跟在法、俄、英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後麵撿食殘羹剩飯了。

最後,德國人沮喪而憤怒的發現,他們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地區都受到了英國遼闊殖民地的阻擋,顯然,德國人是不會滿足於此的,它要求建立一個與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相稱的帝國。

於此同時,素以“日不落帝國”自居的英國發現自己雖然能在傳統殖民領地保持經濟上的優勢,但在拉丁美洲、中東和遠東卻徹底輸給了好鬥的德國商人。

也正是由於這一點,所以英德兩國的關係變得分外緊張起來,兩國都竭力壯大海軍力量,以保護商船航線和商船運輸,海軍的軍備競賽又進一步加劇了國際局勢的緊張程度。

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初德國人會和並不算很強大的唐健合作,一方麵是德國人想借助唐健的三聯裝技術來增強自己的海軍力量,趕超英國,另一方麵,英國人最大的殖民地就在遠東,德國人想用一個漸漸強大的華夏來遏製英國人在遠東的勢力發展。

當然,歐洲列強關於殖民地的競爭絕不隻限於英國和德國,在十九世紀的後記,幾乎所有的歐洲強國都卷入了這場對絕對統治權的爭奪,在一個又一個地區-英國和德國在東非和西北非,英國和法國在暹羅(也就是今天的泰國)和尼羅河立於,英國和俄國在波斯(今天的伊朗)和阿富汗,德國和法國在摩洛哥和西非-相繼發生了衝突。

嚴複、巴肥特、唐紹儀三人見唐健陷入了沉思,知道唐健正在思考此時的國際局勢,便沒有打擾,而是靜靜的坐在一旁,靜待唐健從沉思中拉回思緒。

不過,此時唐健的思緒卻越飄越遠,唐健清楚的記得,在1871年普法戰爭皺,擁有聰明政治頭腦,以及巧妙外交花招的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為了防範法國人的複仇,想要孤立法國,於是利用外交手段,於1873年和奧匈帝國簽署了一個軍事聯盟協定。

由於法國想要收複1871年市區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而俄國人則在巴爾幹半島和奧匈帝國接連不斷的發生衝突,到1882年的時候,兩國同盟則因意大利的加入而變成了三國同盟,其目的是為了防禦-保護意大利免受法國人的攻擊,因為意大利和法國在突尼斯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自此,歐洲的一個軍事聯盟集團形成了。

然而,好大喜功的德皇威廉二世卻放棄了俾斯麥的建議,最終和法國走上了尖銳的對立麵,所以,在1894年遠東在進行甲午戰爭的時候,法俄同盟正式成立了,這個盟約是為了反對三國同盟並共同抵製英國對殖民地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