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如果能重來(1 / 2)

丁了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這麼多年來,無論是上學還是工作,無論她去到哪裏,所有的日記本都會跟隨她一起。

她把所有日記本帶在身邊的原因有二,一是丁了擔心趁她不在家,爸媽經過她的房間時,或者有熊孩子不合時宜的來做客時不經意間把她的日記看了去;二是丁了已經把它們當成物化了的另一個自己,帶在身邊滿是安全感。

在北京這段失業且無所事事的日子裏,丁了患上了輕度抑鬱,終日隻願躲在租住的10平米每月2500元的閣樓上拿出塵封已久的日記本閱讀。成年人的日子過得不舒心,她始終無法承認自己已經二十五歲了,自己看待事物的眼光還是簡單而直接,做事似乎也無法符合邏輯,人際關係基本也將要沒有關係可言,並且拖延症越發嚴重。

丁了來自西海城,那是一個位於北京周邊省的北方小城鎮。

西海城對於丁了來說,似乎是一個不值得一提的地點。因為每當和新朋友認識,初初問道她來自哪裏時,當她慢條斯理、清晰明確的說出“西海城”三個字的時候,對方都會“哦?”一聲,表示根本沒有聽說過。最初丁了還會很有耐心的跟人介紹地理位置、人口數量、出過什麼名人之類,後來發現,當她展開介紹她的家鄉時,別人似乎也沒什麼興趣去聽,完全是浪費口舌。她逐漸變懶了,懶得跟人形容她從哪個小地方來,索性回答“嗬嗬,那不重要”來中斷這個話題。

她在北京一所二流大學畢業之後,就決心留在北京,絕不返回家鄉。她的發小姍姍總是說她心氣兒高,腦袋削尖了非要留在大城市闖蕩,可丁了本身就不具備爭鬥的特性。美其名曰是追逐夢想去了,可是連夢想是什麼樣子,丁了連夢想在腦海中的基本構造都無從得知。她總說會有的,隻要在外麵闖蕩流浪,就算找不到夢想,也一定會被夢想捕捉到。如果失去“選擇”,那至少還能留下“被選擇”吧。

她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不願被人貼上略有一點負麵的標簽,比如“來自小地方”。但是她並不虛榮,並沒有瞧不起自己家鄉的意思,她也沒有試圖丟棄這個背景,她隻想當一個性質適中的人,不會遭到別人的指指點點,不為人說好,更不能為人道壞。

丁了的座右銘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她雖然內心是要強的,但卻從來不會極力爭取不屬於她的東西,更別說是跟別人耍心機、拚個你死我活之類。

拳擊賽、辯論賽,是丁了最想不通且最無法忍受的比賽。她不明白人們遵循著明顯違背普遍和平的規則去通過身體和語言上的爭鬥,角逐出最後的勝利能有什麼意義。單純是為了錢,或者為了榮耀,或者是滿足占據榜首的動物天性。

與世無爭的另一個特點被丁了發揮的淋漓盡致,那就是冷漠且話少,她沒有足夠的熱情去跟陌生人寒暄,相交不深刻的朋友也很少往來。如果要她去參加派對,將會使得她元氣大傷,興許還能要她性命呢。

其實,兒時的丁了是個熱情大方、活潑開朗的人,自從上高中之後,性格完全變了,仿佛走向了另個極端。她把自己放的很低,低調到甚至有時班裏同學都可能叫不上她的名字,她也不會主動請纓完成什麼任務及工作,但是隻要父母、老師或者朋友要她做的事情,她一定會完成的完美無缺,並且毫無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