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究,因為他袁應泰的婦人之仁,導致遼、沈二城失陷,大明在遼東的局勢徹底糜爛,後金也因為徹底得到遼東,開始慢慢崛起。
這種結果,也無怪後世人一直東林黨誤國,是嘴炮黨了,真正是自負的很!
其實想想看,若是袁應泰一直在內政上待著,做他拿手的修城浚河的事情,不參和到這兵事上,也不至於日後要落得個城破以身殉國的地步!
人的能力就那麼大,不擅長兵事的袁應泰,若是安心治理內政,也就不會釀成那麼多事情了!
當然,大明朝裏,絕不止這一個袁應泰,東林朋黨裏,為了爭權奪利,這類自負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正是他們不斷熱衷於內鬥,才一步一步,斷送了大明王朝和華夏民族的萬裏江山,致使異族再一次統治中原!
誤國之名,如何洗,都洗不白!
“你袁應泰收留草原人,乃自取敗北之策,可我聽聞,袁應泰卻以用草原悍勇之兵,抵抗建奴,而謂之壯舉。之後,關外明軍於三岔兒會戰,以草原人作先鋒應敵,其中更有二十多草原人陣亡,此等為大明效死之輩,豈會有二心?”朱由校想到了什麼,反問道。
雖然張璟得有些道理,但是這種沒有實際事實證明的猜測,朱由校還是不會輕易相信的。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若不犧牲點代價讓關外明軍相信,如何能使得建奴奸細安穩混入城中?從而於攻城時,發揮奇效?”張璟回道。
“而且,我聽聞袁應泰將這些草原人,安置在遼、沈兩城,可這些草原人中,不少人不思感恩,入城後,有的暗中行奸淫搶掠之賊子勾當,百姓深以為苦。此等忘恩負義之輩,觀其本性,倘若建奴功來,其等就算不是建奴奸細,恐怕也有開城投降,反複之二心。”
到這裏,張璟語氣篤定道:“因此,其等不可不防,否則,就算今日無禍,他日也會多生事端的!”
“些許草原人馬,就算有反複之人,於關外十三萬大軍而言,無足輕重。建奴損失僅僅憑著這點奸細作亂,就想拿下遼東,純屬癡心妄想而已。”朱由校臉色鐵青的強硬道。
作為皇帝,即使現在朱由校不方便暴露身份,但也絕對不能如此輕易的承認建奴會打敗大明在關外的軍隊。
畢竟,關外的明軍,可是大明薩爾滸之戰戰敗後,千辛萬苦,付出了太多心血,所湊集出來的糧草兵馬,若是輕易被建奴消滅,這不是活活打朱由校這個大明皇帝的臉嗎?
“十三萬人?”張璟詫異反問,而後哈哈大笑道:“公子真是真之極,遼東之地,大明若有十萬兵馬,那都不錯了。依我看,關外明軍能有七、八萬人馬,善戰之精銳可得半數,便已是謝謝地了!”
“胡言亂語!”朱由校大怒拍桌道:“大明邊軍,各地屯駐兵馬,皆有定額,而各地派遣遼東兵馬,更是依人兵員發餉,如何會缺少兵員?”
“哈哈哈!”張璟又笑道:“公子是真不知,還是故作糊塗,假不知呢?”
“如今各地衛所軍將,貪墨軍餉,早已成定例,不其他地方,就是京師諸營,兵馬尚有數成空缺,又何況九邊之地?”
“正所謂山高皇帝遠,隻要上下打點好,不出大事,就是兵員缺額半數以上,又有誰去計較?而且一旦遇上戰事,多報些兵馬損失,這兵將吃空餉的事情,還有誰能查得清?”
“故,如今大明在遼東的兵馬,依我看,絕非如外界所言有十三萬兵馬,定有不少缺額。至於缺額多少,猶未可知!”
“這便是袁應泰之第三敗,若明軍人少,其中精銳之兵,亦為堪憂!建州老賊努爾哈赤,自萬曆爺時,便藏有反心,麾下建奴如今多為百戰強軍,倘若明軍對之,本就兵力不占絕對優勢,士氣又不嚴,再有奸細輔助,敢問公子,大明於遼東,是勝還是敗?”
聞言,朱由校臉色鐵青,背後更是冒出一股冷汗!
軍隊貪墨兵員軍餉之事,他自然有所耳聞,京師諸營兵差多少缺額,他當然知道一些。
隻是,朱由校沒想到,這大明貪墨兵餉的事,竟然已經成為下兵將間的慣例了。
若是張璟句句所言為實,那麼,大明在遼東的局勢,真的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