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吹出來的弘治大捷(2 / 2)

不得不,《明史》就是個大笑話,這場吹噓的大捷結果,根本就是來犯的敵人已經撤退了,明軍根本沒有追擊就“還”。

十萬大軍出征,明軍斬首三級,這叫大捷?

可是僅僅過了不到一個月,火篩轉頭又回來搶劫了。

實錄記載“時虜擁大眾入內地縱掠,所亡失人口產畜不可勝紀,命將出帥且久,諸鎮擁眾兵不能禦虜,先後斬虜止十二級,以捷聞。議者恥之。”

實話,無論別人怎麼看我,反正張璟都認為文人吹噓呢弘治朝這場為大明換來數十年邊塞安穩的大捷,就是個大大的笑話。

畢竟,這次聲勢浩大的出征,先後斬首隻有十二級,“諸鎮擁兵”卻不能抵抗,損失不可勝紀,就是明朝得有識之士,都引以為恥,又從哪裏來的弘治武功的大捷?

真不知道那位叫陳壽的巡撫官,到底有什麼背景,能讓蟎清修的《明史》這麼給他貼金?

而且最讓張璟疑惑得一點,那就是陳壽到底有沒有參戰,原因就是《孝宗實錄》裏麵,都懶得提這人,找不到有關他作戰的任何記錄,倒是《孝宗實錄》裏,在十五年記載陳壽"以內部指揮詐報功次失於核實"的罪名,被罰俸兩月,後來又因"不能保障地方"被劾,弘治十六年就被調到南京任閑職了。

搞來搞去,原來弘治武功的一場大捷,竟然隻是某位巡撫虛報的假功勞,真不知後世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吹噓這場大捷的。

真不知《明史》為何要添油加醋,把一個平庸無奇的巡撫官吹成曠世名將,又罔顧現實地吹他換來數十年和平,也許因為他是文官,那些厚顏無恥,跪地喊韃子叫爸爸的文人,特別想拿出來膈應人的吧!

事實上弘治年間,從東到西,整個邊防都被打得跟狗一樣,明軍無力反抗,"不能禦","坐虜入境","以為恥"之類的描述比比皆是。

後世吹噓的弘治武功,北虜不敢南下,完全都是假的。

事實上北虜如何不敢南下,人家那是年年南下劫掠,畢竟弘治末年,河套地區,已有王子部四十餘萬,實力強大!

也正是有此實力,後來弘治帝駕崩時,北虜明白大明不穩,斷然南下,發起猛烈的攻擊,差點就要把剛剛登基的正德帝打懵逼了,甚至於,弘治帝留下的廢弛邊備,也讓大明在正德帝手裏,遭遇到了自土木堡之變以來,大明最大的敗仗——虞台嶺之戰。

至於虞台嶺之戰之戰,為何是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最大的敗仗,那就是弘治帝一朝留下的所有明軍“精銳”,基本都在那一戰敗了幹淨,可以完全和後來萬曆帝的薩爾滸之戰媲美。

當然,拿弘治朝的明軍和萬曆朝的明軍對比,其實真是抬舉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