唪經儀式在亡者入殮以後擇日而行,舉行儀式頭天,由寺廟派人往主家送來經箱,然後在靈棚裏擺上桌子,掛紅緞,繡花圍,桌子得放上佛像、香爐、蠟扡子,還有各種法器樂器。棚內四壁掛十殿閻君,棚外幡杆掛上布幡,這些都由廟裏的排鋪提前安排妥當。
念經時,和尚們穿普通僧服,先是為亡魂念誦《金剛經》,直到午後,排鋪對和尚喊“請師父們搭衣”,於是這些僧人又穿上繡花法衣,披上袈裟,拿起法器吹打起來,僧樂經曲,好不熱鬧!
這個儀式雖然讓我描寫得這麼簡單,但其實是非常隆重的,《金瓶梅》和《紅樓夢》裏都曾經描寫過。
對往生者的憑吊方式多種多樣,除了宗教色彩比較濃的轉咒和唪經外,還有比較民間的,比如請戲班子唱戲等,但是現在技藝精湛的戲班恐怕很少了,都是一些雜牌軍,又唱戲又唱歌,還老唱著流行情歌,搞得跟小型歌友會似的,更有甚者還會請幾個鋼管舞娘來喪禮現場表演豔舞,隻為吸引更多的人來為死者送別,你說這不扯淡麼?
當然,請廟裏和尚來唪經是有錢人才能做到的,沒錢又想讓死者在陰間過得好的,就退而求其次請一些辮子和尚來念經。
辮子和尚,是指那些帶發修行的人,就比如說嚴叔,嚴叔說不能稱呼密宗同修為“蓮友”,可是為什麼他卻能為我爸念淨土五經中的《無量壽經》呢?嚴叔是這樣給我回答的,淨土宗屬於顯教,所教授的東西易懂易行,沒有嚴格的師徒從屬,講究機緣,講究頓悟;而密宗又稱作密教,一樣是成佛的正法,卻因為太過神秘且鬼神觀念濃厚不被現代修行人所接受,而且它必須由師父親自傳授給徒弟,不得轉教於外人,所以大多佛友都願意修行淨土宗。
雖說密宗和淨土宗都各自有自己的經典和法門,但其實他們是同源同宗的,不亂用“蓮友”這個詞是對修行之人的尊重,從學佛本身來講,是沒有根本的派別之分,這就好像把一個蛋糕切成幾塊,不管你選哪一塊,味道都是一樣的,所謂“法門無高下,皆因有緣人”就是這個道理。
……
臨近中午,眾親友就將已經打好包袱的燒酒、供品、燒紙、冥幣等裝到麵包車,三七沒有很複雜的的祭拜方式,所以來給我爸燒七的人都是院裏比較近的親戚,說多不多,說少也不少,剛好擠滿了五輛小車。
我爸的墳離水城縣城有二十公裏,屬於下邊的鄉鎮,叫北郭屯,這裏有我們老郭家的祖墳,也是我的老家。我們在老家能走動的親戚並不多,比較近的都搬到了城裏住,留在農村的都是一些出了五服的老親戚。
五服,是自古以來的漢人葬禮文化中,根據家庭成員與死者的親屬關係,為逝者穿孝、戴孝的五種等級, 即:斬榱、齊榱、大功、小功、緦麻。眾親必須遵守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禮儀,不準逾製和更改,謂之“遵禮成服”,超出“緦麻”的就是出五服的親戚,屬於遠親。對於五服,還有一種更簡單的理解,五服又叫五福,分別指的是兄弟姐妹、父輩、祖父輩、曾祖、高祖五輩,在這五福之內的親戚應該拜一個祖宗,而且不能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