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處長(第十七章 問題電表)(1 / 2)

記者處長(第十七章問題電表)

“人人頭上有指標,千斤重擔大家挑。”在報社中層幹部會上,劉社長開始發表最新指示,“報社自二次創業以來,在各位同誌的積極努力下,報社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濟效益直線上升……麵對成績,我們不能有驕傲自滿的情緒,現在報社是自負盈虧,如果我們集體到省政府要求財政支持,我第一個去要,即使讓我跪到地上去要,我也會做。現實是殘酷的,即使我們跪在地上三天三夜,也要不回一分錢的。因此我們要加壓負重,根據報社黨委和社委會決定,報社自社長到每一位員工,每人每月都有一定的創收任務,我每月完成2000元的創收指標,副社長、副總編完成1500元的指標,各處處長800元,副處長600元……完不成任務者扣發當月職務津貼,待完成任務後補發,全年完不成任務者撤銷職務。”

報社的工資本來就不高,我每月的職務津貼就是600元,不算津貼的話工資隻有900元,比其它媒體低多了。現在這任務已下達,等於自己給自己發職務津貼,這領導也真夠精明的。不過完成了任務還有20%的提成,也算增加了點收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我這個新聞處副處長不會像報社廣告人員那樣,四處求爺爺告奶奶的去拉廣告,我瞄準了自己手裏的那一畝三分地,隻要是能為報社創收,違點規、打個擦邊球,報社還是支持的。劉社長曾公開的講:“隻要你們不貪汙,把錢往自己的腰包裏裝,就是把別人的金庫都搬到我們這個金庫裏,我全力支持。”

新聞處負責新聞線索的編輯陸南給我提供了一個線索。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農民反映,在農電網改造中,他們繳清了改造費用,但縣農電站強行要安裝指定的電表,結果電費偏高,而且電表出現了嚴重問題,許多家的電表不是不走,就是一個月高的用到了上千度電,他們多次反映,沒有人解決。許多農民因交不起電費,被迫點上了油燈。

從上世紀的1998年開始,全國對農村電網進行了改造,這對於降低農村電價、減輕農民負擔、提高農民生水活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民心工程”,在一些地方、個別部門,卻歪嘴和尚——沒正經,借此機會大肆斂財、作出坑農害農的非法勾當。

“這個線索可以,我報上選題,安排好工作後,咱倆一起去。”我對陸南說。

經過一天的長途跋涉,到這個偏僻的小鄉村已經是下午四點多了。挨家挨戶的走訪之後,於農民反映的問題基本相符。一個普通的五口之家,家裏三間房子、一間廚房總共四個30瓦的電燈泡,用電最大的就是家裏唯一的一件電器——電視機了,但自從按上電業局指定的電表後,每個月的用電量均在700度上以上,最高的一個月達到了1200多度,他們向鄉裏電管所反映了多次,遲遲沒有結果,因交不起電費,現在電也被村裏的電工給停了。

我們共走訪了26戶農民,每家的電表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進了鄉政府,政府辦公室的值班人員胖乎乎的,當我們亮明身份,說明來訪的情況後,值班人員很為難的說:“領導們都下到各村去了,現在馬上就下班了一時很難找到人。再說這是農電所的事情,他們是垂直領導,我們也管不著啊!”

農電所鐵將軍把門。經過商量,我和陸南回到縣城已經是華燈初上。“我認為先把稿件發出來再說,不然沒有人重視我們的。”陸南建議。

“明天還是到縣電業局核實一下情況吧。這樣寫出的稿子更準確,小心駛得萬年船嗎。”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大早我倆來到了電業局。電業局辦公室的人員聽到來意後,好像我倆就是他們的敵人似的,愛理不理的說:“領導們一大早就下鄉去了,聯係不上。有什麼事情等領導來了,告訴我們,我們向領導彙報後,再給你們答複。”說完扭頭就去忙別的事情了,哪有耐心聽你敘述事情的原委。有一位看是新來的女同誌,主動走到了我倆麵前:“我們的主任現在很忙,不就是反映電表的事情嗎?我們正在調查,你留個聯係方式吧!有結果後,我們給你們通報。”

兩個大男人,跑了幾百裏路,就這樣很輕易的被人打發走了,不走還能怎麼樣呢?

《供電線路暢通,農民卻點油燈,都是電表“惹”的禍》在報紙上刊發了,文章的後麵特意加上了“關於此事的發展,本報將繼續跟蹤報道”。一個星期過去了,除了省內各地農民紛紛打來電話,反映他們那裏也有這種情況後,政府職能部門一點反響也沒有。“加大力度,主動出擊,他們不找我們,我們繼續往上捅。”陸南建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