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屠戮功臣始末
朱元璋的所謂洪武功臣的下場無外乎三種,第一是獲罪被殺;第二是無罪賜死;第三是僥幸逃脫。而第三種在洪武一朝為數極少,僅僅限於湯和、鄧愈、郭英、沐英、耿炳文等幾人而已。其中,鄧愈早死,兒子還是沒有逃過,沐英遠鎮雲南,郭英則因寧妃的緣故,耿炳文雖則逃過暫時,可是,永樂時終難免橫死。所以,包裏歸堆,也隻有湯和一個人罷了。
朱元璋若是以功業和規模來論,在宋太祖之上,他之後的兩位號稱是一時的雄才大略的人物康熙和*對朱元璋的評價都不低,康熙本人盡管有借朱元璋緩和民族矛盾的政治意圖,但是,如果不是敬佩有加的話,也沒有必要對這位勝國太祖說出“治隆唐宋”一類標語口號式的評語,而*一向目無餘子,唯獨對朱元璋情有獨衷,想來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盲目崇拜。
朱元璋出身草莽,當於亂世,適時,群雄並起,情形並不下隋末,朱元璋沒有門蔭可依,也沒有背景可靠,空以徒手奪取天下,所以,他後來以此自驕並非虛誇。朱元璋親手創立的一些重要的製度以致於影響到近現代,長達五六百年之久,不能不說其人的能力出類拔萃。朱元璋在曆代開國帝王中也是以勵精圖治著稱的,他精於政治、目光深邃,在治理國家方麵力矯元朝之失,贏得斯民小康的局麵,在他執政的三十一年中,百姓得以粗安,誠屬難得。然而,很多史家並不以此來買朱元璋的帳,朱元璋雖敬業勞著,可是,獲得的評價實在是低的很,至少和他的個人努力不成正比。即使在*時代,上層一再拔高朱元璋,但是,仍然可以聽到許多來自不同層麵的對這位明太祖的冷嘲熱諷,*死後,大罵朱元璋的作品接連上市,時至今日,朱元璋在人們心目中依舊是麵目可憎。為什麼呢?除了臭名昭著的八股等封建桎梏以外,就是他晚年的肆意屠殺功臣留給後世的陰影,所以,研究一下洪武功臣的下場對於整體了解朱元璋的為人行政也是一個很好的輔助。
眾所周知,朱元璋為了鞏固一姓之天下,興起了兩次大規模的政治屠殺,也就是著名的胡藍黨獄,經過這兩次集中殺戮之後,活躍在十四世紀中國政壇長達三十年的淮西政治集團土崩瓦解、不複存在。然而,這兩次屠殺也隻不過是朱元璋殺戮功臣的龐大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章節,並非全部,其實,如果細細讀來,朱元璋早在洪武七年就開始有計劃的清洗功臣了,隻是因為那時候數量較少、手段比較隱蔽、方法比較柔和,所以,並不引人矚目。
洪武十年之前,朱元璋前後一共殺害了兩名功臣,如果把死因不明的劉伯溫算上,則有三個。他們是:淮安侯華雲龍、德慶侯廖永忠。他們兩個人的罪名都是違製。華雲龍是因為“據元相脫脫第宅,僭用故元宮中物”得罪,《明史》上沒有說明華雲龍的死因,隻是含糊的說他“未至京,道卒”,但是,也語焉不詳的道出了一點細節--“召(華雲龍)還,命何文輝往代。”,何文輝是何許人也呢?隻要看一下他的在明史的本傳就知道了,這是一個和李文忠等人齊名的軍事特務,是朱元璋的義子,長年負責代替朱元璋監臨統軍諸將的類似於後來的錦衣衛頭子似的人物,以他這樣的身份被派到北平顯然是特別具有深意的。據談遷考證,華雲龍是被賜死的,死的也還算是體麵,因為隨後朱元璋讓他的兒子華中接替了侯爵,功臣沒有除爵,應該是洪武朝的“善終”。
德慶侯廖永忠是兄弟共同輔佐朱元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廖永忠為朱元璋辦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奉命鑿沉小明王韓林兒的坐船,給朱元璋解除了後顧之憂,然而,朱元璋為了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居然沒有封給廖永忠上賞,當然,理由還是老一套,就是親近儒生、窺測朕意等。曾幾何時,廖永忠幾乎殺身於鄱陽湖,朱元璋手書:“功超群將,智邁雄師”賜給廖永忠,而後平蜀,以永忠軍功最高,呼之為“傅一廖二”(意為傅友德第一、廖永忠第二),洪武八年,永忠因“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五年之後,兒子廖權才被允許襲爵,而廖永忠的孫子廖鏞兄弟是方孝孺的弟子,後來奉命勸降方孝孺,不果被殺(理由居然是給方孝孺收屍)。
朱元璋本人出身微寒,深知民間疾苦,所以,比較痛恨官吏違反的事情,他執政期間處分貪汙、挪用、空印、盜餉等罪行最重,不惜以駭人聽聞的剝皮實草置之。因而,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興等人以功亂法也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朱元璋自己的駙馬因為亂法而被處死,因此,其他人更加不在話下。可是,唯獨像所謂的僭越龍鳳這一類的事情最為模糊,類似於莫須有,比如後來明成祖嫉恨耿炳文,就指使陳瑛以這樣的罪名揭發耿炳文,以致於炳文自殺,可見,這種罪名其實完全可以說是欲加之罪,和朱亮祖等人的罪過有本質的區別。不過,聯係到華雲龍賜死當年朱元璋頒發的《資世通訓》中警告臣僚,“勿欺、勿蔽”的話語時也就不難理解廖永忠和華雲龍的取死之道了。
劉伯溫的死是比較離奇的,劉伯溫和楊憲都是淮西集團的眼中釘,所以,劉伯溫雖以大功,止封伯爵,而且,在洪武初年就致仕還鄉了。按照朱元璋和劉伯溫的次子劉璟的對話,劉伯溫是死在胡惟庸的手中,但是,洪武八年,劉伯溫死的時候,胡惟庸正是寵信正隆、如日中天,劉伯溫之入京的原因按照明史的說法是胡惟庸離間朱元璋造成的,但是,明史作者同時比較晦澀的指出:“帝雖不罪基(劉伯溫),然頗為所動,遂奪基祿。基懼入謝,乃留京,不敢歸。”劉伯溫活著的時候就被奪取爵位,處分顯然相當嚴重,劉伯溫佐命朱元璋,屢出奇謀,朱元璋當然不能不考慮他的存在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的比例。而劉伯溫能夠受之胡惟庸推薦的醫生之藥而不疑,自然是醫生來的有背景。這點,劉伯溫自己有過預見:“我欲為遺表,惟庸在,無益也。惟庸敗後,上必思我,有所問,以是密奏之。”所以,劉伯溫的後人見到朱元璋從來隻提胡惟庸的毛病,一語不及朱元璋,聯係到後來的徐達、李文忠的死因之蹊蹺,得證劉伯溫之死也應該不是胡惟庸這一層麵人物能夠下手解決的了的。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一直以元朝的弊政作為提醒自己的名言,他多次表態說:“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明太祖實錄》卷五九)從朱元璋稱吳王時期,李善長、徐達就是中書省的右左丞相,但是,到了開國後的洪武四年,朱元璋讓李善長致仕,徐達雖然還一直兼任著中書省的丞相,但是,徐長年領兵在外,並不參與朝政,這時,朱元璋的親信是汪廣洋、楊憲這幾個人,隨後,楊憲被淮西集團構陷遭殺頭,汪廣洋成為朱元璋的實際辦事的丞相,朱元璋把他比作張良一流的人物。此時,胡惟庸進入了宰執的行列。
胡惟庸是在朱元璋起兵後的第三年投靠的朱元璋,他是安徽定遠人,是淮西集團核心的籍貫,李善長也是定遠人,沐英也是定遠人,當時有人寫詩比喻淮西集團是: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胡惟庸在朱元璋手下混了十二年也才做到縣主簿,但是,後來由於李善長的援引,很快被提拔到了中書省參知政事,而後又代替汪廣洋出任中書省左丞,楊憲死後,胡惟庸逐步得寵,朱元璋問策於劉伯溫關於宰相的人選時已經把胡惟庸列在其中,這還是洪武三年之前的事情,可見,胡惟庸當時在朱元璋的眼中的地位了。
但是,包括胡惟庸、李善長在內都不明白朱元璋的本意,朱元璋其實早就不想設置宰相了,他之所以讓李善長罷相,貶逐汪廣洋,並不是為了給胡惟庸騰出空間,而是給自己兼任宰相製造口實,這點隻有聰明的汪廣洋讀懂了,所以,朱元璋讓他回來做右丞相以鉗製胡惟庸的時候,汪廣洋隻是喝酒,不問政務,聯係到汪廣洋之前的“屢獻忠謀”,幾乎很難令人理解,而實際上,汪廣洋看透了朱元璋的本意,也正為此,朱元璋後來才下決心整死汪廣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