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不看的納西王宮——麗江木府
www.gog..cn2004年10月20日金黔在線
金黔在線訊 木府之於麗江,實在太重要了。從一定意義上說,沒有木府便沒有麗江古城;沒有麗江古城便沒有今日麗江遊的火爆。遊麗江而不看木府猶如到北京而沒進故宮一樣的遺憾。
從後山俯看木府
木府正門
木府是古麗江州的知府衙門,是從明到清長達300多年世襲土司(知府)政治生活的明證。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滇西地區形成了多民族的部落社會,各自劃地為王,自成一體,而又互相爭奪,圖謀擴張。麗江的納西族在北有吐蕃南有南詔的夾縫中順勢迂回,得以生存發展。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於洪武十五年(公元1352年)攻入昆明、大理,麗江的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為尋求更大的靠山,率先歸附。朱元璋為感其誠,授予世襲土官知府,下轄四州一縣,並賜一鐫有“誠心報國”4字的金花帶;賜他漢姓為“木”,名“木得”,從此,“阿得”便為“木得”。
木得任知府之後就在古城的獅子山東麵營造納西王宮,即今木府。原建築包括牌坊、儀門、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光碧樓、三清殿、配殿及住宅庭院等等,占地極大,主建築仿北京紫禁城式樣,排列於東西主軸線上。但因歲月流逝,戰亂頻繁,多已毀壞,如今能看見的包括主體部分為後世重建,僅為原建築的四分之一。
走進大院首先看到的是議事廳,方形大殿,畫棟雕梁,高大空曠。樓的正麵掛有朱元璋等3個皇帝禦賜的“誠心報國”的3塊匾額,氣勢雄偉。廳內設有高台寶座,大有禦前丹墀的味道。在它後麵是萬卷樓,取“讀書破萬卷”之意,是知府大人(土司)讀書的地方。再後麵是護法殿,納西族信奉東巴教,又兼容百家,據說這是藏經和祭祀活動的所在。再往後還有玉音樓、三清殿等等,直達獅子山上。所有殿樓都獨立雄踞,有寬大院壩相隔,是典型的宮殿模式。此外,在主軸線的一側還配有若幹庭院,有牆相隔,宛如紫禁城的西路後宮,名目繁多,應有盡有,是土司及家人的生活區。
最有趣的是“玉花園”。“玉”的含義應是“禦”,但此處住的到底不過隻是個“土皇帝”,為避大皇帝的諱,隻得改用諧音為“玉”,可見當時“土皇帝”的複雜心態。後花園中,玉蘭秋菊,百花齊放,古人向有“如花似玉”一說,可見花與玉原本就有因緣,叫它為玉花園有些差強人意。當初在修建之時,此處是一個川流不息的民間通道。為避免擾民,土司決定保留通道,在兩樓的半腰搭天橋而過,這不僅方便了百姓,而且還使土司足不出戶便能臨窗觀察民間生活,實在是意想不到的收獲。如今的參觀者便都要通過這個天橋而達後山。才能看到木府的全貌。
木府是納西土司文化的一個縮影,可看之處很多,即使在導遊浮光掠影似的引領下,走完主要景點仍需1個小時,可見內容之豐富。
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素來與外界文人交往密切的十三代土司木增,特地邀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麗江住了一段時間,用“八十大肴”待客,招待甚殷。二人舞文弄墨,批點文章,序典修誌,傳授“中原文墨”,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後徐因足疾不能行走,木增挑選納西壯漢,硬是用轎子千裏迢迢將徐送回老家江陰。這段交往成為麗江曆史的一段佳話。對於這樣一位嘉賓,木增雖然先後特意安置於五鳳樓、雞足山等幽靜之處下榻,甚至邀至木家觀月賞花,但卻始終沒有邀入宮殿。木增心有疑惑,怕外人了解他的宮殿。不料事後徐霞客還是在他的《滇遊日記》中稱此建築“宮室之麗,擬於王者”、“樓閣極盛,多僭製”,給後世留下一段談資。徐霞客的評語,如今已刊刻於木府大門對麵的照壁上,使人未入宮門就生發了許多好奇。
==============>>(www.gog..cn/gzrb/g0404/ca700030.htm)
麗江木府
“北有故宮,南有木府”跨過清泉汨汨的流水小橋,突見一座木牌坊赫然立於土木瓦頂居民之間。跨進朱紅色的木府大門,眼前豁然開朗,一片開闊的地麵上巍然聳立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漢白玉基座雕刻精美,那恢宏的氣勢,使人恍若置身於皇宮之內。納西人說起“木老爺”來,就跟我們提到自己的老祖宗一樣親切。木老爺,從前就是這座浩大宅第的主人。簡單一點說,五六百年前的木府,就是納西民族的“紫禁城”。
如果說在麗江古城我們看到的是麗江世俗生活的一麵的話,那麼在木府,我們將翻閱到一個在西南地區曾經輝煌一時的大土司家族的興衰史。它是納西民族發展史中最值得大書特書的一筆。有學者指出,“不到木府,等於不到麗江”。留於世的明、清木府古建築,建築之宏偉、宮殿之輝煌、雕刻之精致、構件之玲瓏、繪畫之璀璨,真可謂美倫美奐,無與倫比。木府是麗江木氏土司衙門的俗稱,木氏土司家族曆經元、明、清三個朝代,鼎盛時期木府占地一百多畝,有近百座建築,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髒所在。盡管它隻是一座土司的宅院,但它的奢華與恢宏,並不亞於任何一座王公貴胄的官邸。據《麗江府誌》記載,從前的木府殿堂巍峨、布局嚴謹,僅中軸線就有369米長,中軸線上分別有議事廳、萬卷樓、護法殿等大殿,兩側房屋羅列,樓台亭閣,數不勝數;花園回廊,風格別致。其總體建築風格為“仿紫禁城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