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古稱夷陵(1 / 2)

水電之都 旅遊名城

www.ycta.gov.cn/access/gai_gk_1.asp

宜昌,古稱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有2400多年曆史,是楚文化和巴人文化的發祥地,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和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都誕生在這裏。全市共轄五縣三市(縣級)五區,總麵積2.1萬平方公裏,其中城區麵積4249平方公裏;總人口415萬,其中城區人口133萬。萬裏長江第一壩——葛洲壩電站、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都建在宜昌城區。葛洲壩帶動宜昌市實現了由小城市向中等城市的轉變;三峽工程正在帶動宜昌市完成由中等城市向大城市的曆史性跨越。

宜昌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一是水能資源獨特。市域內除長江、清江外,還有99條中小河流,水能可開發量達3000萬千瓦,占全國可開發裝機的8%,長江流域的15%,湖北省的99%。三峽水電站、葛洲壩水電站、隔河岩水電站、高壩洲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2231萬千瓦,三峽水電站還將增加6台70萬千瓦發電機組。此外地方已建設了320多座地方小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44萬千瓦。目前,市城內已在開發的水電總裝機容量達2704萬千瓦。三峽工程建成之後,宜昌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水電基地。二是旅遊資源豐富。宜昌集曆史文化與現代工程、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於一體,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長江三峽被評為全國旅遊景點40佳之首。境內還有清江風光、三國遺跡、巴楚文化、民族風情等自然、人文景觀。隨著三峽工程實現“蓄水、通航、發電”,宜昌正逐步成為三峽旅遊的中心城市和世界旅遊目的地。三是礦產資源富集。目前市域內已探明礦種53種,其中磷礦儲量12億噸,占全國17%、全省70%;已探明石墨儲量1685萬噸,是全國優質石墨礦的主產區;鐵礦儲量達17億噸,占全省的31%;石灰石、錳、重晶石、花崗岩、陶粒頁岩等礦藏都具有較大的工業開采價值。四是生物資源多樣。市域內森林覆蓋率達49%,木材蓄積量240萬立方米,居湖北省之首。宜昌的柑桔、茶葉、香菇、蠶繭等土特產品在全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宜昌是華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長江黃金水道、焦柳鐵路、318國道,宜黃高速公路、三峽機場等構建了宜昌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絡,正在興建的沿江鐵路、滬蓉高速公路宜昌至萬州段將使宜昌成為貫通中西部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長江黃金水道橫貫宜昌237公裏,宜昌港是長江八大港口之一,枝城港位居全國四大煤炭轉運港之列。南北交通大動脈--焦柳鐵路和正在興建的宜萬鐵路在宜昌交彙。宜昌鐵路客運可直達北京、廣州、西安等全國重點旅遊城市。三峽機場是三峽地區最大的4D級民用機場,設計年客運吞吐量140萬人次,已開通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昆明、成都、重慶等地的國內航線和香港、日本的國際包機航線。經國務院批準,三峽機場將於近期動工擴建成4E級國際空港。以宜黃高速、滬蓉高速和318、209、055三條國道為主幹的公路網四通八達。目前,宜昌境內已經形成了水運、鐵路、公路、航空等立體運輸體係,是華中地區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重要交通樞紐。

近幾年來,宜昌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經濟增長速度連續多年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主要經濟指標均位居湖北省前列。200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88.68億元,比上年增長17.5%。規模內工業企業增加值184.39億元,增長7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7.8億元,增長13.6%。市縣屬投資133.79億元,增長31%。區域內財政總收入79.7億元,增長48.5%,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9.13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20%。吸收外商投資9305萬美元,增長10.7%。外貿出口2.57億美元,增長35.1%。居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38元,增加35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2元,增長8%。目前,宜昌農業已基本形成了水果、畜牧、水產、蔬菜、茶葉、中藥材等六大特色產業,秭歸臍橙、五峰綠茶、長陽清江魚等一批精品名牌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工業經濟通過搶抓三峽工程機遇,實行引進名牌和爭創名牌並舉,結構不斷優化。宜化、安琪、稻花香、枝江大曲等一批市內企業逐步發展壯大,法國歐萊雅、江蘇森達、北京彙源、河南雙彙、浙江娃哈哈等一批國際國內優強企業落戶宜昌,宜昌的水電、載電體、化工、食品醫藥、新型建材等一批優勢產業正在崛起。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2004年,全市接待國內外遊客804.7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7.6億元。

當前乃至今後一段時期,我們將圍繞把宜昌建設成為世界水電旅遊名城這一總體目標,牢牢把握四大戰略要點:一是三峽開發。繼續發揚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精神,努力為三峽工程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確保三峽工程全麵順利建成。同時準確把握和縱深挖掘三峽機遇,全方位、多領域、深層次開發利用,努力把機遇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繼續打好“三峽牌”,放大三峽工程的品牌效應,借助三峽總公司的優勢,利用三峽工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廣泛開展對口支援和招商引資,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二是呼應漢渝。宜昌是長江沿線武漢至重慶1000多公裏之間最具發展前景的城市。我市將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主動承接兩大都市區的輻射,發揮承上啟下、連接東西的重要作用。加快與兩大都市區的交通對接、產業對接及其它經濟社會發展的對接,形成更加緊密的經濟聯係與合作。積極融入漢渝,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推進區域互動,促進共同發展。三是沿江突破。以長江為軸線,以工業園區為載體,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重點,著力打造“沿江經濟走廊”,把沿江地區建成全市現代工業的集聚區、經濟發展的高速增長區,成為要素承載能力最強、產業集聚程度最高、帶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最強的經濟帶。四是協調發展。牢固樹立和全麵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