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1 / 3)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淩雲”之說,世界著名的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彙流處的岩壁上,為彌勒坐像。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至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曆時90載。

1996年12月6日,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肩寬28米 ,手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可圍坐百人以上,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淩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

據唐代韋皋《嘉州淩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淩雲寺記》等書記載,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完成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曆時達90年。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經曆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

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離鄉別家,來到樂山淩雲山下當和尚。淩雲山下乃三江彙聚之處,每當汛期,山洪暴發,洪水便似脫韁的野馬,橫衝直撞,常常毀壞農田,傾覆舟楫。

為了製服江水,海通和尚立誌開鑿一尊大佛來鎮住水妖。首先便是資金問題。海通和尚為了籌集資金,四處化齋,積少成多,經過數年努力,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開鑿之日,萬眾矚目,喜形於色,但地方官吏卻趁機刁難,聲稱要收取建造和保護費,否則不讓開工。海通和尚十分氣憤,斬釘截鐵地說:“你們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財!”地方官吏麵帶嘲弄的神色說:“你要真給我們眼珠,我們就不要你的佛財!”海通和尚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盤接住,捧到官吏麵前。地方官吏大吃一驚,嚇得趕緊逃離現場。海通和尚忍住劇痛,一揮手,大佛立刻開鑿。海通和尚死後,他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經過90年的努力,樂山大佛終於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彙流之處。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通高70餘米,頭高約15米,頭項上可置圓桌。耳長7米,眼長3.3米,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肩寬28米,可做籃球場。它的腳背上還可圍坐百餘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

前幾年,有遊客發現樂山大佛背後的山像睡佛,樂山大佛正好建在睡佛的心胸之處,寓意更加深刻。

世界第一大佛--樂山石刻彌勒坐像,以其巍峨雄偉的氣勢聞名中外。人們觀賞這尊曆時90年,乃成通高71米的唐代佛像,往往隻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看到他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他的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其實,細究他的形體結構,是很有趣味的。

發鬈用石塊嵌就

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發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拚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麵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厘米,頂部31.5×31.5厘米,根部24×24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