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成都遇故(8)(1 / 2)

驛站差役聞言牽過馬來,這馬都已喂得飽飽的,精神奕奕,不斷刨地吐氣。朱文羽四人走出驛站,卻見館外早已有十餘捕快模樣的公人牽馬靜候。

眾人翻身上馬,數十匹馬一陣風般馳上官道,向南而去。

三百餘裏路程對朱文羽等人來說並不算什麼,快馬不停的話一日也就到了,隻是這次是和孫昌旭等人一路同行,孫昌旭是年過半百的老者,隨行的捕快也都並非習武之人,雖說都打熬得好筋骨,卻也不必太過耗費體力,反正這案子已發生一月有餘,再趕也來不及了,不是什麼特別緊急的事,一行人不急不慢地朝著丹棱縣境而行,一路上孫昌旭和朱文羽說笑不斷,朱文羽發現這位孫昌旭大人雖說出身行伍,卻也是飽讀詩書,談吐不凡。早年在軍中效力,建大明王朝之後,曾參加科舉,中得舉人,實是個文武全才之人,隻可歎年事漸高,隻做到二品大員,若是再年輕一二十歲,便會是大明朝廷不可多得的鼎柱之臣。

這孫昌旭在軍伍之時屬常遇春管轄,與常遇春也甚相得。常遇春乃洪武皇帝朱元璋手下得力大將,臂長善射,勇力絕人,與徐達湯和等人齊名,論功封為鄂國公,朱文羽在宮中早聽說過無數關於他的傳奇之事,自言能領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可惜大明朝建立之後的洪武二年便暴病而逝,讓朱元璋傷心不已。朱文羽隱約聽南宮雷說起過常遇春英年早亡乃是因早年間受武林高手所傷,據說還和一個叫什麼明教的幫派很有關係,常遇春和明教的教主張無忌還是結拜兄弟,隻不過聽宮中太監私下議論說是朱元璋下令國中任何一人都不許再提和這些隱秘相關的事,違者以謀反論處,所以也隻是隻言片語的弄不明白,常遇春死得早,自己都還未入宮,也從未見過此人。此時聽到孫昌旭居然是常遇春的部屬,興致一起,忙追問此事,但一說到這個,孫昌旭便吱吱唔唔地閃爍其詞,大約便是說此事他也不甚清楚,似乎是說皇上當年也是明教中人,那個叫張無忌明教教主,後來不知所蹤,繼任教主也是個碌碌無為之徒,隻是朱元璋是真龍天子下界,高舉義旗,解散明教,統率中原百姓從蒙古人手中奪得江山,建立大明天朝。朱文羽聽他說得不明不白,想再問卻又不肯細說,隻推說是位份低下不明內情,而且皇上也明令禁止民間議論此事,朱文羽心知這最後一點才是最關鍵的,不好逼他,也隻得罷了。聽那孫昌旭說,朝中大部將軍原來都是明教中人,若是真想問清楚,那自然有大把的人可以打聽,不怕不知道內情。不過說起來,朱文羽也隻是好奇心起想弄個明白而已,並沒有其他意思,見孫昌旭為難也就不再多問了。

這邊朱文羽興致勃勃地和孫昌旭聊起這些事,南宮靈在旁邊也聽得入神,後麵唐韻唐離卻並不在意他們說些什麼,兩個姑娘稍稍落在後頭,也不知說些什麼悄悄話,時不時聽到她們互相打鬧取笑的聲音。

果然,到日落時分,一行人到達蒲江縣境,朱文羽和孫昌旭商量之下,也並未去告知蒲江縣令的消息,免得又是迎來送往官樣文章的麻煩,隻是扮作尋常過往客商,找一家客棧歇宿一晚,第二日又早早起程,再行得一日,黃昏時分,一行人終到了丹棱縣鎮,早有衙役前頭告知丹棱縣令莫多,莫多率衙役到鎮外迎接。

“欽差大人一路勞頓,今日便不辦差了,莫多你就直接帶我們去客棧吧。”孫昌旭在馬上道。

“得令!將軍!拜見欽差大人。”那莫多看起來四十餘歲年紀,身材精幹,臉形削瘦,說起話來兩撇老鼠胡子一翹一翹的,眼珠子滴溜溜亂轉,一看便是個渾身都是消息一般,略按一按便會跳起來的精靈跳脫角色,聽到此話,並不多言,朝朱文羽等人一抱拳躬身,轉身便在前頭引路。

“將軍?”朱文羽迷惑地問。

“嗬嗬,這個莫多曾是我手下的一個百戶,因軍功積了個候補知縣,後來遇上丹棱縣原來的縣令馬大人丁憂出缺,吏部便給他實補了丹棱縣縣令之職。我也是來成都上任之後,因為命案之事來此丹棱才知道的。還是他認出我來的,我原來並不識得他。”孫昌旭嗬嗬笑道。

“哦,原來是舊屬,怪不得叫孫大人為將軍呢,嗬嗬,好啊,將士二人都是文武全才,行伍出身又中文舉啊。”

“朱大人過獎了。咱們行伍出身的做事都還比較幹脆,這個莫多,還算能幹,六七年間把這丹棱縣治理得不錯,隻不過就是有點臭脾氣,不太買別人的帳,有什麼說什麼,也就是我的話還聽一點,所以當縣令六七年了都一直還升不上去,朱大人有機會的話多多提攜提攜才好。”孫昌旭看一眼走在前麵的莫多,側過身子悄聲對朱文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