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巴山風雨(7)(1 / 2)

比之中原開封應天各處的寺廟,這觀音廟依山而建,自是小巧了許多,卻也不乏各色香民紛來拜祭,朱唐二人沿紅牆登上石階,入到廟中,隻見那大雄寶殿便在眼前。那大雄寶殿雖名大雄,卻是小巧精致,朱文羽曾拜會過中原第一古寺嵩山少林寺,哪會把這小小的廟殿放在眼中?隻是這殿背依青山,初春之際百草返青,多霧之際樹枝嫩葉又是青綠欲滴,倒顯得這大雄寶殿透出幾分秀氣,少了幾分莊嚴,別有一番意趣。

那大雄寶殿外便是青磚石階,階下庭院有一株古鬆,據傳已有百餘年風霜,鬆下有一巨大香爐,似是青銅所鑄,巨大的爐膛之中已裝滿香灰,仍插了無數支拜香,或長或短,香煙繚繞,爐前也有數十香民恭敬伏地而拜。

“走,韻兒,到那邊坐坐。”朱文羽看到那邊有座古佛亭,便叫唐韻道。

“不嘛,你也不許坐,你得陪我轉轉。”唐韻嘟著嘴不幹。

“你不是來過嗎?”

“來過就不能再轉了?我偏要轉,你也得陪我!”唐韻蠻不講理地拖著朱文羽便走,朱文羽無可奈何地搖搖頭,“小姑奶奶夠難纏的。”又皺著眉頭被拖著朝那普賢殿而去。

其實這唐韻也並不是非得要仔細看這觀音廟,隻不過情郎在側,若是不偶爾耍點小無賴,倒似沒了這份情趣,看著朱文羽無奈何地苦臉,唐韻不禁心中暗自得意地偷笑,情郎如此遷就自己,實是令唐韻滿心如蜜一般,至於到底在這觀音廟中看些什麼景致,已是並不重要了。

好容易在這觀音廟中轉得一圈,吃了幾塊廟中的素點心,唐韻還布施了幾枚銅錢,總算同意往回走了。朱文羽長舒一口氣,不待唐韻反悔,已是領路朝廟外走去。

剛走到這觀音廟門口,已聽到有嘈雜的爭吵之聲,朱文羽駐足看去,隻見幾個人正和值掃的觀音廟和尚爭執,似是一方想進一方阻攔不讓。讓朱文羽意外的是那幾個想進觀音廟中的人身著黑紅黃衣,頭戴雞冠帽,居然是幾個西藏喇嘛。

這密宗其實乃是藏傳佛教一支,乃佛教傳入西域之後演化而來,其僧人稱為喇嘛,其教義也分幾派,如白教,花教,紅教,黃教,喇嘛教之類,不過中原一般都統稱之為喇嘛教,蓋因藏傳佛家中對僧人的稱謂皆稱喇嘛而已。喇嘛教也有自傳武學,獨成一派,頗有所成,其中猶以“手印”功夫為中原武林所知,因其所傳佛學與中原大不相同,頗為神秘難懂,武林中人便將這些以“手印”擅長的藏傳佛家統稱為密宗。眼前這些在觀音廟前與值掃僧人爭執的喇嘛自然便是喇嘛教的僧人,至於他們會不會武功,卻是分辨不出來。

朱文羽在京城中也曾見過幾個來應天朝拜大明天子的西域喇嘛,當時還覺新奇無比,有侍衛告訴他那是西域密宗僧人,後來才聽說這西域喇嘛教在前元乃被立為國教,前元統治中原之時,雖因中原佛家與之大不相同,中原百姓不易接受這喇嘛佛教,但喇嘛教在蒙古卻是大為盛行,增加了許多寺廟,中原卻一直極少有喇嘛廟院,而這些西域喇嘛也極少到中原來,最多隻是來京城朝拜天子,以示臣好。

不過這四川與藏域相連,川境中便常有喇嘛走動,朱文羽自河南入川,先到巴中,再到成都,丹棱,樂山,此時到重慶,沿路雖非時時見到喇嘛裝束之人,卻也見過數次,並不新奇,隻是如今日這般的喇嘛與中原寺廟的僧人爭執起來,倒是少見,朱文羽來了興趣,便扯著唐韻也過去看看熱鬧。

“為何別人能進我們就不能進?”一個身材高大的喇嘛叫道,居然是一口官話,想來這西藏喇嘛到中原來,首先學的也是這一口的官話。

“阿彌陀佛,你們是西域佛家,我們是中原佛家,同根不同枝,不但教義大不相同,所拜諸神更是無一同者,爾等入寺何益?”那值掃僧道。

“我等入寺找住持和尚探研佛理也不行嗎?”

“你等幾位來勢洶洶,不待通報強行欲闖,如何像是探研佛理之人?佛門清靜之地,尚忌逞強鬥氣爭執,更何況廟中香徒眾多,男女老幼皆為巴州百姓,若是被驚嚇了豈非罪過?想來此亦非爾等佛理所望吧?阿彌陀佛。”那值掃僧人手執掃帚,單手行禮,說什麼也不讓那些喇嘛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