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燕山魏園(2)(1 / 2)

既有欽差大人放話,丁毅也隻索罷了,隻是過後詳細寫了份奏報遞到沐英那兒去,後來沐英一看,這個朱文羽,如此殘殺官兵將領之事如何能如此隨便?雖不再多說什麼,但對這朱文羽便也有些不以為然,至少覺得此人斷事不明,婦人之人,幹不成什麼大事,這是後話倒也不提。

卻說朱文羽安慰丁毅一番,便帶著瑪雅呂維二人出了軍營,也不再將呂維帶回青石寨去,便讓他自行離去了,幹脆連那匹馬也一並送了給他,弄得呂維感激不盡,直在地上磕頭不已。離去後尋了個偏遠的山村,種了些田,養些雞鴨,後來還娶了房媳婦,生下幾個孩兒,老老實實做了個本份人,居然又活了二十餘年才得以善終,江湖上堂堂的“滇南三怪”和“福壽二仙”的字號算是徹底地永遠消失了。

青石寨和官軍雖已停戰,但事情並非完全完結,還須等著西平侯沐英派來的特使,最後處置地方之事,朱文羽便在青石寨中住了下來。他此時已是青石寨中的名人,自是眾星拱月,每日裏逛山打獵,倒也逍遙。阿甲阿得還欲給他和瑪雅操辦親事,朱文羽並未說什麼,反而是瑪雅死活不依,就是不肯辦喜事,朱文羽初時不解,後來才恍然大悟,原來瑪雅是想著唐韻,不願在唐韻之前和朱文羽成親。朱文羽未料到這個土司的女兒,也算是從小嬌生慣養的小公主,居然也如此識得大體,心中越發敬重瑪雅。

如此等得近一個月,沐英那邊的特使居然還未到來,朱文羽不禁有些焦躁,不知會發生什麼變故。直至六月初五,那沐英的特使方到這青石寨中,令朱文羽意外的是,這特使帶來的除了沐英之命外,居然還有洪武皇帝朱元璋的親傳聖旨。

大明洪武皇帝聖旨道是大明平定雲南邊患以來,設州立府,有不少地方不顧地方情勢,惹起眾怒,多起紛爭,為大明百姓安居樂業,雲南邊境可與中原之地實行不同的賦稅按例,並在朝廷所設的州府縣官之外,另請地方土司或是縉紳出任土知府土知縣,同樣由朝廷金印冊封,與朝廷所派官員平起平坐,共治地方,造福百姓。錦衣衛千戶朱文羽因調度有功,著即升為錦衣衛副指揮使,繼續代天子巡視地方,考察官員功績。

朱文羽萬料不到居然會是這種結果,實在是出人意料。

“副指揮使不是何大人嗎?”朱文羽可是想問便問。

“何大人已升任指揮使了。下官在此恭賀朱大人了。”那特使十分知機,趁機先給朱文羽道喜,也算和他這個朝廷新貴攀個小小的交情。

朱文羽卻沒多在意,隻是“哦”了一聲。

那特使再宣讀沐英之命,即設“麗江軍民府衙署”,令青石寨大土司阿甲阿得為麗江府的土知府,與漢知府一道治理麗江全境十餘縣。大明官軍則隻留下數百守軍,餘皆撤回,另行駐防。

青石寨中的納西族人苗人以及其他寨中的人聽完聖旨均拜伏在地,山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各人均是歡欣鼓舞,取出寨中最好的美酒來,連著數月以來一直刀兵交戰的明軍官兵一道飲酒作樂,此事終是有個完美結局。

此事一了,大明官軍回軍駐防,朱文羽便也和瑪雅以及阿木旺、索朗卓朗父子帶著自己寨子裏的人回轉黑熊寨,阿甲阿得和青石寨中人,還有聚集在青石寨中的各處土司都遠遠送出數十裏,依依惜別。

後來阿甲阿得感佩朱文羽調解紛爭,少死了許多麗江的青壯勞力,朝廷又審時度勢地體察民情,設立土知府,令當地土司和朝廷一道共治地方,既安定了鄉民,又保住了各寨土司的特權,便於當年不顧七十二歲高齡,精心挑選的一百二十七匹麗江好馬,帶著許多金銀財寶,親自到京城朝拜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大加讚賞,為感其誠,授予阿甲阿得世襲土官知府,下轄四州一縣,並賜一鐫有“誠心報國”銀字金帶一條、銀牌令一麵、金元寶六個、衣冠全服,以“誥命”再賜他漢姓為“木”,名“木得”,從此後,阿甲阿得便改名為“木得”,所住的“麗江軍民府衙署”自然也就成了如今聞名麗江的“木府”,也稱“木王府”。

雲南的事一了,朱文羽便帶著瑪雅北上,如今他心中掛念的便是兩件事,一件乃是唐韻的下落,另一件便是如今天衣盟的動向了,在雲南幾乎耽誤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和中原消息難通,實在是不知道有什麼事要發生。好在朱元璋的聖旨中並未提到朝廷中有什麼異動,沐英的來信也隻是說起雲南之事,似乎朝廷中仍是平靜如恒,也許天衣盟到現在還未有什麼大的動作。但朱文羽卻不敢耽擱,和瑪雅快馬加鞭地便朝北而行,首先要去的便是那成都是蔣家大院。

經過丹棱縣境之時,朱文羽又去看了一下丹棱的知縣莫多。洪武皇帝朱元璋那道聖旨乃是針對雲南全境而下,因此雲南各處的戰事很快便平息下來,糧草便也不用再緊急調配,莫多做了幾個月的調糧官,如今又回縣衙辦起民政來,隻不過這次打仗用去了不少軍糧,丹棱糧庫須得補充存糧,故而仍不時有些軍務,但比之原來調糧往前線之時已是輕鬆了許多,不可同日而語。

莫多依舊是老樣子,見著朱文羽著實親熱,多次相見,朱文羽也喜歡莫多那精明幹練卻又不失活絡的性子,比之別處那些動不動就磕頭跪拜的地方官感覺輕鬆許多,也覺親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