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阿裏:快速崛起的背後邏輯(1 / 3)

阿裏:快速崛起的背後邏輯

特別策劃

作者:劉彥華

當地時間9月19日,阿裏巴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上市,股票交易代碼為“BABA”,發行價為每股68美元,開盤報價92.7美元,照此計算,阿裏巴巴集團市值達2383.32億美元。

阿裏上市,創造了多項紀錄:美國曆史上最大IPO;首筆交易詢價打破紐交所十年記錄;按上市開盤公司市值計算,一躍成為僅次於穀歌的世界第二大互聯網公司。

借此,全球資本市場乃至全球財經界刮起了一場阿裏巴巴旋風。“華爾街的中國奇跡”、“爭鋒全球電商”等標簽被國際各大媒體炒至沸點。

作為如今炙手可熱的互聯網巨頭,阿裏在馬雲的帶領下,從一家名不見經傳的18人小公司,發展到年交易額近3000億美元,年活躍賣家8.5億戶,年活躍購物者2.79億人,包括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網遊和在線旅遊等多領域在內的龐大商業帝國,給人們帶來一個又一個驚歎號的同時,也帶了諸多的問號,馬雲究竟有何點金妙手?真實的阿裏又是怎樣?迅速擴張的帝國版圖,哪裏又會成為阿裏下一個增長點?

感恩這個時代

阿裏為什麼會成功?這個問題不止外界愛問,馬雲自己也經常自問,在他看來,阿裏是個很有“運氣”的公司,這些運氣來自於客戶,來自於互聯網,來自於中國,來自於阿裏每個人的努力。

阿裏帝國的起點從1995年開始。

1995年的中國還帶著一層厚厚的時代色彩,“要想富先修路”成為那一年的主題,在馬雲的家鄉杭州也是如此,據馬雲回憶,當時有個美國人到杭州和政府談修路項目,聘請了當時正在杭州科技大學做英語老師的馬雲做翻譯,但這些項目進展並不順利,為了索要拖欠款項,馬雲從杭州追到了香港,後來又追到了拉斯維加斯。

這段經曆在馬雲此後接受采訪時被多次提及,但是發展脈絡卻不甚清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這段旅程中,馬雲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他買了一張去西雅圖的機票,計劃回國前順便看望一下自己的同事,杭州科技大學的外教比爾·阿霍。也就是在這次訪友中,馬雲有了與互聯網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我不敢碰電腦,因為弄壞了很貴的。”時隔多年,馬雲依然記得當時的心情。

1995年個人電腦還是“奢侈品”,即便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也不是人人都消費得起。在朋友的鼓勵下,馬雲小心翼翼的在鍵盤上敲擊出有生以來第一個單詞“beer”,結果搜索出來德國啤酒、美國啤酒、日本啤酒,但沒有中國啤酒,於是他又敲了“chinese”,但仍沒有搜索出任何信息。

馬雲靈機一動,拜托朋友把他的海博翻譯社做成簡單網頁,並在上麵留了價格和聯係方式。但是沒想到,網頁上午做好,傍晚馬雲就被告知已收到5封電子郵件,其中有兩封來自日本,谘詢報價情況。

雖然馬雲當時算得上“電腦白癡”,但嗅覺靈敏的他還是發自內心的感覺到,“互聯網這東西未來肯定有戲。”

當時,而立之年的馬雲正在考慮創業。於是在幾天後,他回國的行李中多了一台電腦。

做互聯網項目,馬雲曾向24位好友征求意見,“我講了兩個小時,大家都沒聽清楚,我也不知道自己講的是什麼東西,講完後24個人23個反對,隻有一個人說,你試試吧,不行就趕緊逃回來。”

雖然很糾結,但馬雲還是毅然決然的開始自己的互聯網創業之旅。對此朋友們齊呼“傻透了。”因為,在當時,多數國人尚不知互聯網為何物,即便是中國互聯網先驅瀛海威創始人張樹新都還在專心學術研究,更甚至那個時候的杭州都沒有開通撥號上網業務。雖然忠言逆耳利於行,但馬雲還就是不信這個邪,決定闖闖試試,於是便有了後來的“中國黃頁”。

馬雲創業初期非常艱難,先後與“中國黃頁”、“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兩家公司分道揚鑣。

踉踉蹌蹌,時間走到了1999年。這一年,在馬雲的創業史上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市場一片荒蕪,阿裏正式成立。

“在現在的經濟世界,大企業是鯨魚,大企業靠吃蝦米為生,小蝦米又以吃大鯨魚的剩餐為生,互相依賴。而互聯網的世界則是個性化獨立的世界,小企業通過互聯網組成獨立的世界,產品更加豐富多彩,這才是互聯網真正的革命性所在。”馬雲的B2B思路漸漸成熟,他選擇用電子商務為中小企業服務。

為什麼是中小企業?馬雲曾打過一個比方:聽過捕龍蝦致富的,沒聽過捕鯨魚致富的。

從此,馬雲創業史上最精彩的演出正式拉開帷幕。

“中國商業環境太差”

今天阿裏紐交所上市,人們做了一個有趣的統計,之前一直說阿裏的業務範圍是亞馬遜與eBay的總和,如今,伴隨著成功上市,阿裏的市值也超過了這兩家公司的市值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