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太子熊橫,以儲君身份下令,避開燕國主力大軍,從壽春遷回舊王城——郢都。
郢在壽春西南,處在長江中遊,西控巴蜀,北接襄漢,襟帶江湖,指臂吳粵,是中原溝通嶺南的要衝,自古有“東南重鎮”之稱,後世江陵、荊州都是在此地演變。
八萬護城軍放棄了壽春,隻留下數萬的新軍在淮水南岸駐紮,阻擋燕軍的腳步。
當斥候偵查到這一情報,即使回報,劇辛沉吟片刻,知道楚國打的算盤,要避其鋒芒,把戰線拉長,誘敵深入,拖垮燕軍的戰略。
“諸將軍,有何建議?”
陸丁山抱拳道:“啟稟大帥,雖然楚國有它的算計,但是不敵我燕軍是不爭事實,楚軍兵力不足,新招募的兵卒缺乏訓練,擋不住我軍的猛攻,隻要大軍追擊,在背後掩殺,一定迅速解決。”
謀士道:“不可,如此會被楚軍拖住,隻要它不斷設下伏兵,我軍就難以討好,還是穩紮穩打,按照我們的計劃,先把周圍的城邑吞下,落穩腳跟,然後徐徐圖之!”
薑雄武搖頭說道“可燕王的大計,是要迅速滅亡六國,如果我們這麼多兵力,長途跋涉在楚國耽擱太久,每過一日,糧草消耗巨大,後方的補給數目龐大,長久下去,能把燕王大計拖垮,這個責任誰來擔負?”
一時間,軍帳內謀士、武將各抒己見,大致分成兩派,有的建議全線追擊,速戰速決,有的建議穩紮穩打,不急功冒進。
這個時候,就需要主帥保持頭腦冷靜,善於分析總結,根據當前占據,做出正確的判斷了。
判斷準了,大軍就能獲勝,判斷失誤,有可能全軍覆沒。
所以說,一場戰爭,主帥的選擇,至關重要,帷幄之中,成敗已注定。
劇辛沉思許久,又咀嚼當初掛帥出征前,燕王跟他語重心長交待的話,一遇到重大決策,首先以穩妥為主,楚國地形不比中原,麵積比魏、齊、趙、韓加起來還大,山林茂密,地廣人稀,濕氣過重,北方甲士會水土不服,決不可冒進,中了埋伏。
“本帥決定,先對淮水以北的靈璧、下蔡、城父等城邑動手,全部占領,然後渡河攻取壽春,繼而掃除鍾離、陰陵、東城等,逐步圍剿過去……”
劇辛的話尚未說完,有斥候來到賬外,有密報由鷂鷹攜來。
“啟稟大帥,有密函到!”
“呈進來!”
“喏!”賬外的侍衛長接過信函,傳遞了進去。
劇辛接過看完之後,臉色忽然大喜,忍不住哈哈笑道:“真是天助我也!”
帳內的文謀武將麵麵相覷,不知什麼好消息讓主帥如此驚喜。
“前幾日,我已經放出了情報給荊燕,他已經在沿海一帶登陸了,有數萬的精銳,他似乎也聽聞楚王室要撤回郢都的消息,特發來密函,約定攔截楚國王室,一網打盡!”
“如何伏擊法?”諸將愕然。
“荊燕將軍提出,楚軍難逃,向西南勢必經過大別山脈,南北縱橫數百裏,山麓崎嶇,沒有大道,楚國王室和大軍,不可能翻山走險路,肯定會沿著大別山腳下的方位,南下長江河岸,然後乘水路西進郢都,這樣一來,我軍派出騎兵銜尾追擊,荊將軍率水師渡長江逆流而上,在大別山南端與潘陽湖之間的長江渡口,夾擊楚軍,即使不能徹底覆滅王室,也能重創楚軍主力!”劇辛侃侃而談,冷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