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齋子又重複了一遍剛才這話,“恩,是屍油!麵具不用摘了,這地方空氣奇臭無比,摘了麵具給不如豬圈!”
我剛要說知道了,結果這話很快又重複了一遍。
“忘記說了,這地兒回音重,哪句話在經過啥地方的時候引發了回音不好說!”
不過齋子這話倒沒有被回音,而是關於屍油那話繼續在被回音。
“你的意思是剛才很巧合你說屍油那句話的時候剛好位置可以引發回音?”
“對,你看,剛才這麼多談話都沒被回音吧,唯獨那句,就是車一晃從那個地方經過的時候,位置獨特!”
“還有這等怪事,一般回音都在一個地貌位置範圍內,還沒有狹小到很小一個地方有回音,其餘周圍都不會有的!”
“要是我跟你說說這裏產生回音的原因,你就明白了!”
就在這時候,回音重疊這兩句話,一是剛才屍油那句在繼續,另一個就是齋子最後這句話,看來就在我們剛才說話這個位置又是能產生回音的位置。
雯雯剛睡下,就被不斷縈繞的回音吵醒,但是沒有問什麼,因為齋子正繼續說,“雯雯妹子睡不成了吧,咱們談話越多,可以產生的回音機會便會越多,因為這裏的回音說白了,其實是跟懸棺有關係!”
“懸棺?”我跟二叔都忍不住問了一句,同時透過車窗斜著往上看,隱約可見高高的隧道頂上的確吊著很多大的方形東西。
“對,其實這也不是回音,是懸棺裏的活屍在重複咱們的話!”
“我操,啥玩意?”
“你要是仔細聽,會聽出來這些回音跟咱們原裝的談話不完全一樣,因為這就不是回音,是被活屍重複後產生的!”
齋子這麼一說,大家都不說話了,細心聽每一句回音。
果然細聽會發現,至少最後這句話的語速就不對,跟齋子原裝說的那話比較有幾個字之間停頓的語速就不同。
“這些活屍又是啥?怎麼會重複聲音?”
“關於這個懸棺洞裏的活屍,有個淵源,其實這是一批“瞽師”,也就是盲人樂師,《戰國策》中便有過“以瞽為明,以聾為聽”。而“瞽”字本身即帶有“樂官”的意思——古代樂官常由瞽者擔任,故名這個。所以“瞽師”一詞,顧名思義便是盲人樂師的意思了。 民間經常說瞽師夜宿荒墳,其實這話指的是有達官貴人要聽曲聽唱!”
“達官貴人為啥要讓樂師在荒墳中唱曲?”
“這些達官貴人可不是人呢,我這不沒說完嘛!”
這會齋子最後這話又被回音重複一遍,加上原來的話,已經好多話都在被不斷的重複了,以至於我們即便不說話,耳邊也不斷會有聲音,都是那些縈繞的回音,齋子隻好壓低聲音繼續說,“就說個小故事吧,說有一名叫做芳澤的琴師,以精湛的琵琶彈詞技藝遠近聞名,他長期住在寺院當中,與眾和尚為伴,一日傍晚,眾和尚外出做法事,便留下芳澤獨自看門。半夜,芳澤聽到遠處有人的腳步聲靠近。 原來,是一個武將衣著的人邀請芳澤去為營帳中的主公彈唱一曲,芳澤連忙跟著武將離開,可是一路走著如何都想不起來寺院附近怎麼會有營帳,不曾有戰事,怎麼會有營帳呢?隻是等他跟著武將走到營帳中的時候,怎麼都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腳程,芳澤被邀請到了主公,營帳之中好多飲酒的將士聲音,眾人要求彈唱了一曲《離挽》,芳澤演奏出神入化,說唱也宛轉悠揚,在場眾人都嚎啕大哭起來,現場淒厲哀絕,令人毛骨悚然。 芳澤唱罷,有人重賞了他,並囑咐他切勿將此事外泄,芳澤一一答應了下來。 回到寺廟已是早上,方丈和尚見到芳澤夜不歸宿,隻覺非常奇怪,又看芳澤滿臉凶險之相,便擔心起來。可無論方丈如何詢問,芳澤都絕口不提昨夜之事。 當晚,夜深人靜,芳澤再次拿著琵琶,悄悄離開了寺廟。 廟中有人看見了芳澤,便立即跟了上去。發現,芳澤竟端坐在墓地之中,談著琵琶,大聲唱著《離挽》。在他的身後左右,甚至層層墓碑之上,不計其數的鬼火團團簇簇,如蠟似炬。後來那芳澤發現真相後,想要擺脫墓中的鬼怪,然而卻無能為力。於是,廟中的方丈作法,試圖幫助芳澤逃脫墓中群鬼的糾纏,可是都無濟於事。”
“那後來呢?”
“古代很多琴藝高超的盲人樂師都會遇到被鬼魂邀請去奏樂的事兒,但是被鬼魂邀請過的樂師往往怪死,而且這種死亡的樂師會死後纏著自己生前最親近的人,所以,有個說法,被鬼魅請去唱曲兒的盲人樂師死後要葬到他生前遇到鬼魅的地方,這樣他每日為那些鬼魅演奏就沒時間回來纏著自己的親朋好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