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下美國“再平衡”戰略的麵具
中國周邊
作者:董春嶺
奧巴馬上任以來,在外交上的最大變化就是推動了“亞太再平衡”戰略。美國一直強調“再平衡”出於多重目的,並非針對中國,竭力“美化”外交調整的戰略動機,模糊其中遏製中國的意味。事實上果真如此嗎?近期奧巴馬的亞太之旅、美國挑唆越南反華、哈格爾在“香格裏拉對話會”上的發言已經徹底撕下了美國“再平衡”戰略的麵具,美國在華形象也一落千丈。目光狹隘的美國不僅得不償失,還會把中美關係帶入一個全新的困局之中。
口是心非:“不針對中國”
關於再平衡的戰略動機,美方的各種論述已相當充分。在美方看來,這一戰略的提出基於四個基本推論:首先,由於中國等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全球的政治、經濟重心正在由美歐轉移至亞太,未來幾十年,這一地區的經濟和外交重要性將持續擴大。其次,由於美歐深陷危機,中東亂局持續,美國在後危機時代要實現經濟複蘇,必須借助形勢相對穩定、向好的亞太地區,分享“發展紅利”,增強國內複蘇經濟的信心。再次,過去十年,由於忙於反恐和兩場戰爭,美國忽視了對亞太地區秩序的塑造,導致美國在該區域領導力下降,這不僅對美國的現實利益造成損害,還將影響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最後,再平衡戰略是由第三方因素為契機而順勢推動的。中國與周邊個別國家的領土、海洋主權爭議逐漸升級,這些小國對中國崛起存在恐懼心理,迫切希望美國在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
其實,上述四個推論背後隱藏著四個引申的邏輯,皆把“矛頭”對準了中國。首先,全球政治、經濟重心東移意味著對亞太地區的主導權決定了21世紀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基本屬性。其次,在金融危機之後,美國實力受損,需集中精力“養傷”,相對穩定的亞太不僅為美國經濟複蘇提供了商品市場和投資機遇,美國還能通過“再平衡”帶動和塑造地區經濟新秩序,“打壓對手”,為經濟發展“找回信心”。再次,伴隨著中國崛起,亞太已經成為美國全球戰略體係中的一塊“短板”,美國再平衡的核心是遏製中國在亞太地區擴張影響力,鞏固全球領導地位。最後,借助中國周邊個別國家和熱點問題牽製中國崛起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多管齊下,為中國崛起“添堵”
事實勝於雄辯,就美國再平衡戰略的三大內容和實施情況看,針對中國的意味更加明顯。
第一,軍事上,密集排兵布陣,拉幫結派,炫耀武力,收緊三大島鏈“包圍中國”。根據美軍的再平衡戰略規劃,到2020年美國60%的海軍力量、空軍近60%的F-22戰鬥機和陸軍的7萬名士兵將部署到亞太地區,亞太地區的海軍陸戰隊規模也將從目前的2萬人增加到3.1萬人,設防的重點區域即傳統的“三大島鏈”。美日、美韓、美菲同盟是美國實施再平衡戰略的基石,通過炒作釣魚島問題、朝鮮半島問題、南海問題,煽動“中國威脅論”,美國不僅將三國牢牢地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還試圖將緬甸、新加坡、澳大利亞、印度和越南等新夥伴拉入到自己的戰略體係內。在今年的“香格裏拉對話會”上,美國防長哈格爾赤裸裸地指責中國破壞地區穩定,還表示美軍會將每年在該地區舉行的演習增加到130次,將港口訪問增加到700次。此外,哈格爾還說,美國計劃到2016年將對該地區的外國軍隊資金支持增加35%,將軍事培訓和教育增加40%,針對中國的色彩不言而喻。
其次,經濟上,美國欲主導“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建設,打亂中國地區經濟一體化進程,構建以美國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合作機製。近年來,美國在亞太一直著力推動TPP,有意抬高貿易門檻,將中國拒之門外,借此架空現有的地區一體化框架,平衡中國在亞洲的經濟影響力,構建以美國為核心的、整合了東盟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資源的新版經濟合作機製。一旦亞太多數國家都加入到TPP之中,一個高於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設計的新的自貿方案將成為亞太經濟秩序的主流,作為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屆時將麵臨“二次入世”的不利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