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世界的語言,中國的聲音(1 / 2)

世界的語言,中國的聲音

泛讀地帶

作者:肖璵

如果你用一個人聽得懂的語言與他交流,他會記在腦子裏;如果你用他自己的語言與他交流,他會記在心裏。

——(南非)尼爾森·曼德拉

2014年5月,李克強總理對非洲四國進行了正式訪問。在亞的斯亞貝巴機場,李克強同前來迎接的埃塞俄比亞總理直接用英語交談,而未使用任何翻譯。國內外媒體和公眾對這一細節頗感興趣,“國家領導人秀英語”隨即成為了網絡熱門搜索詞。事實上,這已不是李克強總理第一次展示自己的外語實力。2013年首訪印度期間,李克強在中印商務合作峰會上發表了英文演講,這也是李總理的首次海外演講。隨後在同辛格首相共同會見媒體時,李克強又以英文幽默地問道:“It will be a headline of your newspaper?(這張照片能夠成為你們報紙的頭條嗎?)”調節現場氛圍之餘,中國領導人與印度媒體的距離更加拉近了。

講對方國家語言有助於拉近關係

領導人用全球通用語言直接溝通、互動,不僅省去了翻譯時間,延長了實際對話期限,而且用“個人特色”的語言表述問題、闡述觀點,有助於增進領導人之間的情感聯係和相互信任,談話也容易取得成果。1973年毛澤東接見美國總統特使基辛格博士時,曾風趣地使用英語單詞“Paper tiger(紙老虎)”一詞來形容早前中國對美國的認識。而一國領導人在出訪時,講對方國家語言還有助於拉近關係。

俄羅斯總統普京是位德語達人,他經常用德語同德國人交流。一次在會見梵蒂岡教皇本篤十六世時,普京使用了教皇的母語——德語與之交談,令教皇感到十分親切。克林頓也對德語情有獨鍾。早在學生時代,克林頓就因“德語表達清晰、明確”而選修過德語。在柏林勃蘭登堡門演講中,克林頓用德語講了一句“美國現在和未來都永遠支持德國”,博得了在場五萬名德國聽眾的熱烈掌聲。克林頓至今都被認為是“最受德國人歡迎的美國總統”。

英國首相布萊爾訪問法國時,曾在法國議會以法語發表演說,不僅贏得了法國政治家們青睞,還取得了非常好的公眾反應。薩科齊當選法國總統時,布萊爾還特別錄製了法語賀詞,令法國人十分感動。韓國總統樸槿惠也是位外語高手,通曉五國語言。她在學生時期就曾學習法語、苦讀法國史,甚至計劃留學法國。2013年11月訪問法國時,她以流利的法語發表了近20分鍾的演講,贏得了法國聽眾的熱烈掌聲。今年5月,樸槿惠在訪問美國時再次“秀英語”,不僅與奧巴馬直接交談,而且不帶任何翻譯就在美國參眾兩院同時使用英語演講。樸槿惠對中文也有特別喜好,她曾透露經常隨身攜帶漢語磁帶,甚至每天會收聽中文廣播。2013年訪華期間,樸槿惠不僅講中文、寫漢字,還能時常引用《論語》中的名言。出席“中韓商務合作論壇”時,她用“先做朋友,後做生意”來總結中韓關係的發展曆程;接受中國中央電視台訪問時,又親筆寫下自己的座右銘:“人生在世,心安理得就好了。”樸實的中文表達不僅令其贏得了中方高層和媒體的好感,也令中國公眾對這位韓國女總統讚賞有加。難怪連習主席都誇她“在中國有很多粉絲”。盡管美國總統奧巴馬時常抱怨自己蹩腳的外語“令人尷尬”,但他並不吝嗇對外語的使用。《雅加達郵報》援引印尼總統蘇西洛的發言稱,奧巴馬在2009年同蘇西洛的一次會談中曾經使用流利的印尼語問候道:“你好嗎,總統?”

對中國而言,使用外語能極大地促進中國聲音的傳播度,掌握國際輿論的話語權,增進外國公眾對華認識,拉近與外國公眾的距離。抗日戰爭期間,宋美齡奉命前往美國進行外交活動。此次外交活動異常成功,美國四大廣播公司甚至全程直播了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其帶有一絲美國南方口音的英語發音頗受美國公眾喜愛。訪美期間,宋美齡每天都會收到三四千封美國各界人士的來信,連羅斯福夫人都親切地稱她為“我的侄女”。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接受《紐約時報》、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國外媒體專訪時使用過大段英文表述,其中最著名的一段當屬江澤民在接受CNN專訪中脫口而出的《葛底斯堡演說》(美國總統林肯最著名的演說),展示了中國領導人開放、包容的形象,拉近了兩國人民的距離。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也曾在兩會記者招待會上改寫克林頓的發言來解釋中美關係的出路:“我看這個應該改為‘there must be a shift from threat to dialogue across the Pacific’(太平洋兩端需要把威脅轉化為對話)”,鏗鏘有力地傳遞了中國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