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與永恒、禁錮與超越:文化視野下的渡邊淳一
泛讀地帶
作者:唐永亮
渡邊淳一是日本當代著名的文學家,1933年10月出生於北海道上砂川町。他早年修習醫學,25歲從劄幌醫科大學醫學部畢業後行醫濟世,治病救人。他文學悟性頗高,於行醫餘閑從事文學創作,後因揭發本院心髒移植手術中存在殺人嫌疑而使其人生事業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他被迫辭職來到東京,開始了以文學寫作為主業的創作生涯。他著作等身,身患絕症仍筆耕不輟,直至2014年4月30日逝世為止,共計發表了包括《光和影》、《失樂園》、《愛的流放地》等在內的百餘部作品。作品題材廣泛,涉及醫學小說、曆史小說、傳記小說、散文等諸多種類,充分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學造詣。2003年渡邊淳一因為文學創作成績斐然,被天皇授予“紫綬褒章”。
渡邊淳一因大力宣揚情愛在日本國內毀譽參半,有人稱他為“情愛大師”,有人則視他為倫理道德的冒瀆者。然而,從文化思想的視角來看,我們不得不稱其為智者。他是日本文化的積極傳播者,擅長將日本人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飲食、建築、服裝等文化元素巧妙融合於作品中。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善於思考,其作品滲透的人生觀、社會觀、愛情觀、曆史觀發人深省,觸人心弦。
人生本多無常事,鈍感或為慧箴言——渡邊淳一的人生觀
渡邊淳一一直奉行積極的人生觀,他將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概括為“鈍感力”一詞。在2007年出版的雜文集《鈍感力》一書中他指出,“鈍感”雖然有時給人以遲鈍、木訥的負麵印象,但“鈍感力”卻是我們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該書出版後,在日本社會產生了很大影響,“鈍感力”成為當年的年度流行語。“鈍感力”有五大原則,即迅速忘卻不快的事情;一旦認定目標,就不懈努力;坦然麵對流言蜚語;對嫉妒諷刺常懷感謝之心;麵對表揚,不得意忘形。現代人麵臨著越來越大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壓力,如何能夠適度減壓以適應未來更大的挑戰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而“鈍感力”不啻為一個“良方”。渡邊淳一認為,很多人在工作時都想要盡善盡美,也正因如此才把自己弄得精神緊張,疲憊不堪。我們應當更加“鈍感”一些,學會向他人請教,分解、釋放自己的緊張情緒。就身體而言,“鈍感”也是必要的。身體鈍感力強的人,什麼食物都能吃,不會輕易搞壞肚子。而身體過於敏感的人,則很容易患上過敏症。所以,“鈍感”無論是對身體還是對心理而言都是非常必要的。
不僅如此,渡邊淳一還以自己的創作經曆“現身說法”。當初他還是文學新人的時候,常常遭到編輯退稿,甚至還受過嚴厲的批評。然而,他沒有輕言放棄,最後取得了成功。他說,如果當時因過於敏感而消沉下去,也就不會再寫小說了。在渡邊淳一事業取得成功、先後獲得了新潮同人雜誌獎、直木獎、吉川英治文學獎、第48屆文藝春秋讀者獎、第32屆新風獎、菊池寬獎等多個獎項後,他仍然不驕不躁,筆耕不輟,又陸續推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從這個角度講,“鈍感力”可謂渡邊淳一人生觀的中心語。
冷眼觀世間百態,熱心做時代文章——渡邊淳一的社會觀
渡邊淳一具有敏感的社會神經,閱讀他的作品,我們可以依稀感覺到他對日本社會問題的獨特解讀和對時代脈搏的積極把握。渡邊淳一對社會問題的關注方向隨著時代的變化和自身的成長發生著改變。20世紀60年代隨著日本戰後經濟持續的高速增長,人們的生活價值觀發生了很大改變,更加重視個人的“私生活”,“個人生活中心主義”迅速滲透於日本社會的各個階層,相比清貧和對社會的貢獻,人們更重視有樂趣的生活,並相信隻有個人幸福了才會有全體的幸福。在這種背景下,渡邊淳一創作了短篇小說《光和影》,書中描寫了在日本西南戰爭中同樣身負手臂重傷的兩名軍官因醫生的不同決定而出現的迥異人生。接受手臂截肢手術的小武敬介離開軍隊成為一名雖滿載榮譽卻流於平庸的殘廢軍人,而保住手臂的寺內壽三郎則繼續留在軍隊,平步青雲,官至陸軍大臣、內閣總理。雖兩人命運因醫生的一念之差而改變,但真正改變兩個人命運卻是兩個人生活態度的懸殊。渡邊淳一在小說最後部分寫道,作為退伍軍人的小武,“一旦目標變得模糊,失去了束縛,他頓時感到自己蒼老了,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