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敘事研究的中國呈現(1 / 3)

【摘要】新聞敘事學是敘事學研究在新聞領域的一個細分。新世紀以來,國內學者對新聞敘事的關注度不斷加大。然而,新聞敘事在當下研究的一個問題是,其沒有實現“本土化”。本文在簡要分析當下我國新聞敘事研究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探討我國新聞敘事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敘事學 新聞敘事

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對西方新聞傳播學的整體引進,給中國新聞學界和業界都帶來極大的理論變革。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學如何本土化的問題被提出,並且日益被放大。本文在簡要分析當下中國新聞敘事研究的基本現狀的基礎上探討我國新聞敘事研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本土的新聞敘事研究

我國新聞敘事學是在敘事學理論指導下對國內新聞媒體敘事方式進行研究的一個領域。早在1996年,一些專門論述新聞敘事學的文章就不斷出現。如武漢金融高等專科學校陳曉明的《新聞敘事論綱》。但直到2003年,兩本關於新聞敘事學的國外專著《作為話語的新聞》①和《話語和社會變遷》②被引進國內後,新聞研究才徹底打開了這個全新的領域。越來越多的國內研究者認為,新聞文本可以作為被研究的敘事對象,它是人類運用一定的語言係統,敘述、重構新近發生的新聞事實的活動。

聶慶璞的《網絡敘事學》③是一本將敘事學理論運用於網絡文學研究的著作,其詳細地闡述了網絡敘事形成的始末。作者對網絡超文本敘事、網絡超媒體敘事、網絡敘事的語言異變等問題作了詳細的探討,並提出了網絡敘事的審美特征,將網絡文本的內部研究與審美文化的外部研究結合起來。

曾慶香的《新聞敘事學》,則“把新聞作為話語分析的對象,將符號學的一種分析方法與新聞學研究結合了起來,為深化新聞學研究提供了一種科學方法論。”④作者在書中進行了兩個層次的話語研究:文本分析與語境分析。前者是對新聞話語的結構進行描述,後者則將這些結構的描述與記者的認知、新聞話語如何再現事實的過程、社會文化因素等聯係起來加以考察,因而顯得全麵而深刻。其從敘事分析的角度對我國新聞的表達進行了細致研究,從句法、詞序、措辭風格、修辭等微觀方麵進行考察,並深入分析話語深處的“意識形態”成分,從而使敘事學理論和中國的新聞研究形成了較好結合。這本書開創了運用符號原理係統研究具體新聞文本的先河,對於新聞文本研究是一種新的嚐試。

2005年,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何純教授率先為該校新聞學碩士研究生開設名為“新聞敘事學專題研究”的專業學位課,這是在全國新聞學碩士點中開設該課題內容最早的。在《新聞敘事學》⑤中,其對新聞敘事學研究與傳統新聞寫作研究進行了區分,並對新聞敘事學進行定義:與新聞寫作學具體研究各類新聞體裁的寫作原理與方法不同,新聞敘事學將忽略體裁的差別,就共同的敘事元素進行分析與研究。新聞敘事學是把新聞敘事的規律、原理、方法及發展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在研究範疇上,其將新聞敘事學框定在敘事聲音、敘事語法、敘事話語和敘事接受四個不同層麵上。

學者艾紅紅在新聞敘事理論下對《新聞聯播》進行解讀。在專著《新聞聯播研究》⑥一書中,其論述了《新聞聯播》的取材特點、敘事風格和價值體係。這是在新聞敘事理論下對具體電視欄目進行研究的大膽嚐試。

除了這些以專著形式呈現的係統研究之外,一批博士、碩士學位論文和研究論文也對新聞敘事學領域進行了關注。從整體而言,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

1、從敘事學角度對新聞語體的解讀。複旦大學王燕,在借鑒敘事學的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對新聞語篇敘事程式、篇章組織上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揭示出新聞作為一種非文學的敘事區別於非敘事語篇以及其他敘事語篇的語言體式特點,探討新聞傳播領域的語體特征⑦。王海、代樹蘭則分別更細致地研究了娛樂新聞話語和訪談節目話語的特征和構成。楊琴則將關注點放在史態類新聞上,尋找其獨特的敘事手法,並指出正是這些手法彌補了因時效性不足帶來的缺憾,使文本更具可讀性和深度⑧。侯雪軼探討了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的敘事構成。張印平、羅衛光對電視深入報道的敘事結構進行了研究⑨。另外還有一部分論文將關注點置於災難新聞的敘事,故事類談話節目的敘事等等。這類研究已經跨越了起初的從整體上對新聞敘事語言進行分析階段,而向不同媒介的新聞呈現,同一媒介中不同體裁新聞敘事風格比較等研究領域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