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級電視台主要服務在農村,服務對象是農民,辦好對農節目是電視工作者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職責所在。本文從如何創新新農村建設報道內容、報道形式、製作方式等方麵,探討了縣級電視台創新新農村建設新聞報道的方法。
【關鍵詞】縣級電視台 新農村報道 新聞報道
農村、農業、農民問題,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備受矚目的話題。縣級電視台主要服務在農村,服務對象是農民,辦好對農節目是電視工作者為新農村建設服務的職責所在。作為最基層、和農民群眾聯係最緊密的縣級電視台,隻有不斷創新,才能辦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聞節目,才能滿足當地農民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為當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一、創新新農村建設報道內容
創新新農村建設報道內容應從兩個方麵著手:一是體現地方特色。客觀事物有共性也有個性,題材有普遍的也有特殊的,選取有地方特色的題材,才能做到人無我有,與眾不同,體現新聞的“新”。二是在“點”上下功夫。縣級電視台比上級台更接近基層,更貼近群眾,捕捉有農村氣息題材的機會更多,這是縣級電視台的優勢。
要創新對農報道,就要想農民之所想。根據農民需求,推廣農業實用型技術,引導農民科學種田,幫助農民實現增產增收;要維護農民利益,幫助農民排憂解難;要宣傳致富典型,以典型引路,帶領廣大農民共同富裕;要提供信息服務,引導農民根據市場規律,調整產業結構,確保農業生產安全高效;要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精神文明,豐富農民業餘文化生活,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推進和諧農村建設。隻要做有心人,新農村建設的蓬勃發展,是創新對農報道永不枯竭的題材。
例如:農村垃圾是阻礙農民生活環境改善的一個普遍問題,2009年4月,含山縣陶廠鎮實行“戶集、村收、鎮處理”運作模式,在農村垃圾處理方麵做了有益的嚐試。含山縣電視台的記者們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重大題材,及時組織策劃了一係列有深度的專題報道,讓廣大農民充分認可這項工作,使這項工作在全縣乃至全市很快推廣,2009年10月,巢湖市農村垃圾處理現場會特意選在含山縣召開。
二、創新新農村建設報道形式
對農節目形式要活潑,包括節目內容要豐富,主持人要親和、語言要樸實,節目表達方式要生動靈活等方麵。
節目內容要豐富。記者和主持人要堅持三貼近原則,深入農村第一線,了解農民需求,征求他們對辦好節目的要求與建議,要全方位、多角度反映新農村建設的新經驗,新成就,通過廣播電視這個平台,全麵展示廣大農民群眾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風采。記者、主持人要深入田間地頭,虛心向農民學習,用樸實的語言,與農民交流,在節目中實現雙向互動,讓農民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充分反映農民群眾的呼聲,增強節目的現場感和真實性,拉近節目與農民的距離。在節目的設置,表達方式上要靈活多樣。含山電視台不但在《含山新聞》中始終把新農村建設的報道放在突出的位置,還設置了《本周農事》等特色欄目。在農業科技節目中摒棄說教式的枯燥形式,通過現場示範,農技人員與農民麵對麵教學等方法,在突出知識性、實用性的基礎上,達到趣味性與服務性的結合,以觀眾喜聞樂見的內容與形式,讓農民感到親近,愛看。
三、創新新農村建設報道的製作方式
這裏強調的是在製作過程中要注重每個細節,注重節目包裝,提高節目質量。首先在畫麵拍攝中,堅持在真實反映真人、真事、真場景的基礎上,攝取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環境與典型人物,注意畫麵的構圖。可采用多種手段與技巧,像角度的選擇,推、拉、搖、移手法的運用,光線、色彩、線條等造型元素的應用,使拍攝的畫麵有感染力和衝擊力,讓人過目不忘。其次,後期的剪輯製作是一個再創作過程,畫麵組接不能雜亂無章,要堅持真實性原則,鏡頭不能張冠李戴。要根據節目主題,把既具有內在邏輯性,又能充分表達事物行進狀態中具有典型性的瞬間的畫麵組接起來。最後是節目的配音,配樂和字幕的運用。這當中,每個細節都要精心設計、製作,如音量的高低,音樂節奏的快慢,字幕大小和位置的擺放等,都必須根據節目內容及總體構思來合理編排。
節目製作完成後,還要注意播出時間的安排。要克服當前對農節目播出時間邊緣化的不良傾向,要根據各地農民的生產生活作息時間與收視習慣,安排適當的時間播出,使農民朋友能收看得到。否則,節目再好,也失去了實際意義。
(作者:含山電視台新聞部主任)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