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這裏,讀懂《南方周末》(1 / 2)

【摘要】2009年,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各大媒體紛紛組建國慶報道隊伍,推出國慶特刊。相比於其他媒體大多專注於威武雄壯的閱兵式和盛大輝煌的國慶聯歡的報道,《南方周末》的國慶報道可謂推陳出新,既有文學色彩濃厚的史實呈現,又有理性嚴謹的曆史反思,內容豐富全麵,且細致深刻。本文以《南方周末》國慶係列報道為樣本,以專題設置、話語表達和辦報理念等三個方麵為切入點,分析《南方周末》國慶係列報道的內容、特點以及報道所體現的“理性、良知、冷靜”的辦報理念與方針。

【關鍵詞】《南方周末》 國慶報道 專題設置 話語表達 辦報理念

2009年最大的新聞事件莫過於10月1日的60年國慶,《南方周末》(以下簡稱《南周》)這份我國重量級的周報自然不會錯過這個事件,從7月30日起《南周》拉開了國慶60周年係列報道的帷幕。《南周》對國慶的係列報道一共用了9期報紙,包括1個國慶當天的特刊和8個係列報道。我們將這9期看作一個整體的策劃,共有60個版麵,60萬字的內容,前後曆時兩個月。

整個係列報道《南周》圍繞著回顧和展望展開,從專題一到特刊的“60年·60人·60問”,就經濟、政治、外交、法治、黨建、社會、藝術、文學等問題,每期邀請幾位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來談中國今後在各個方麵的發展走向(共41位專家學者)。因此這個版塊主要突出的是“展望”。從第三個係列開始,分別增設了“資本複興”、“國民福利賬本”、“中國的朋友”、“消逝詞典”、“中國輸出”、“大國心靈”幾個話題,突出的是“回顧”。

下麵我們從三個角度來切入,分析探討《南方周末》國慶報道的內容以及其所體現出來的特點。

一、專題設置上:豐富全麵且縱深交錯

《南方周末》一向以深度報道見長。對於深度報道而言,選題的成敗至關重要。此次國慶報道,《南方周末》在專題設置、內容選取上盡顯其新聞深度解讀之功底。我們設置了廣度、深度兩個坐標來研究其專題設置上的特點。

時間跨度上:報紙從7月30日到10月1日,時間跨度2個月,這對於一份周刊來說,份量之重可見一斑;

話題深度上:以“60年·60人·60問”專題為例,涉及國家經濟、政治、外交、展望、法治、黨建、社會、藝術、文學等話題,從橫向上深刻剖析了我們國家的各個領域;從時間上看,“60年·60人·60問”既有向前看,展望未來,又從專題三開始每期設置的一個話題體現向後看:回顧曆史,從縱向角度回顧我國各個領域的發展曆程。《南方周末》在專題設置上,內容豐富且縱深交錯。

二、話語表達上:關注民生且彰顯個性

話語表達的方式與風格,表明了一份報紙的價值訴求與報紙定位。我們從以下三個方麵來分析《南方周末》話語表達方式的特點。

1、敘事風格:微觀切入 平實之中見深刻

同黨報的宏大曆史敘事風格相比,《南方周末》在話語表達上更傾向於從微觀視角切入,在向讀者展現宏觀成就的同時,也致力於呈現社會個體成員的種種現實訴求。

例如,《南方周末》10月1日特刊中特別設置了《人的崛起》這個版塊,並給出了這樣的編者按:“60年是大國崛起的曆史,也是人的崛起的曆史。我們在此梳理有關個人權利的恢複與提升的標誌性的人和事,這同樣是我們國家走向現代文明的不可磨滅的腳印。”關注民生的本色,充分顯現出來。在下麵的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顧準文集》原本應該更厚一些。1970年代的某個夜晚,顧準和妻子汪璧把自己的一些思考放在水裏浸泡、揉爛,然後放進抽水馬桶抽掉。把思想放在抽水馬桶裏排掉,是那個時代的隱喻。……30年前,思想流向馬桶;30年後,思想結集出版。這是人民崛起的另一證據。”這段描寫中沒有任何的華麗詞藻和高亢讚歌,筆者隻借了一個“馬桶”,就把知識分子在30年前與30年後的差別形象生動地展現給讀者,其平實之中見深刻的文字功底語言風格也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