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林濤有多少錢?(2 / 2)

廣告放的多了,再土的廣告,也會讓大家留下印象。最重要的是要看平台以及產品質量的。

一直沒話的祝文強突然問道:“林,你的夢想是什麼?”

林濤放下筷子,想了想,道:“最開始的時候,我就想掙錢,想讓家裏生活好過一些。”

這是最樸素的想法,張宏遠和祝文強也放下了筷子。

這樣的想法,他們最初也是有的。

農家子弟大都是孝順孩子,有了能力後,第一件事情要做的,往往就是想讓家裏生活變得好過一些,讓父母不那麼辛苦。

“後來,我賣棉花掙了錢,我覺得,我有必要改變一些東西。”林濤給自己倒了一杯酒,端了起來,衝張宏遠和祝文強遙舉了一下,然後緩緩的喝了下去。

火辣的感覺從喉嚨一直衝到了胃裏,林濤放下杯子,喝了一口茶,壓下了酒意,繼續道:“我看過一本書,講農村的事情的。咱們華夏的農民,真的是太苦了。”

林濤所的,是還沒麵世,但麵世後不久就被禁止出版的一本調查報告。

那裏所的“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實際上真實反映了一些社會現象。

一方麵,農村裏學習好的孩子,都考了出去,走到了城市裏,有了自己的工作崗位,很少有回來種地的。而留在農村裏的,則是學習不太好或家境不好的,接觸外界信息原本就少。

城市為什麼發展快?在城市為什麼容易掙到錢?

不是城市裏的人比農村的人聰明,而是信息交流快,機會多。

華夏的農村幾千年都保持著相對的穩定,而這種穩定,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就是落後、封閉、固執的代名詞。

接受的新鮮事物少,新的信息流通的慢,發展的機會自然就少了。

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就連國內其他省份的人都知道西疆的紅棗質量好、價格高,過來包地種棗,為什麼同省內的北疆人就不清楚?

固然是因為西疆省地方大,但更重要的,還是信息不流通導致的。

林濤為什麼要留下來?

他就是想改變這種固有的思維模式,打破這種封閉。

不過林濤沒那麼大的名氣,想要號召大家都跟著自己,那不現實。

怎麼辦?

自己做就是了。

隻要掙到錢,那麼大家肯定會跟著來。

農民幾千年種地,在不用上交糧油後,實際上是心頭無主的。不知道種什麼值錢。

那麼我就種值錢的!隻要我種出來的東西能賣上錢,能發財,那麼肯定會有人跟著來!

林濤搞合作社,其實就是這個念頭了。

他沒有那麼偉大,所以他不會把苗子送給鄉親們去種。一來錢不是大風刮來的,不能這麼幹。二來真要送了,恐怕別人也不會珍惜。

書非借不能讀也。這是一個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