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外貿數據浸水過後(1 / 3)

外貿數據浸水過後

經濟

作者:呂天玲

同批貨物通過“香港一日遊”甚至是“保稅區一日遊”等來回80次,1000萬元的貨品就可變成8億元。企業通過深圳保稅區貨物兜圈遊日賺彙率差額竟達200萬元。

4月份以來,出口數據的節節拔高不僅引來了諸多質疑,同時也引發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隨著國家外彙管理局對虛假貿易的打擊,出口數據的水分被不斷擰幹,正準備進場的熱錢也開始了觀望。

“一日遊”衝高貿易數據

“出口增加背後的真相是一筆真單在保稅區裏倒手好幾次,融出資金也放大好幾倍。”在廣東東莞做外貿的台灣老板王嘉恒(化名)私下告訴《民生周刊》記者,“有很多同行都是這麼做的。”雖然有如此巨大的經濟利益衝動,但是,王嘉恒並未參與。“金融風險巨大,不管哪個環節出問題都會損失非常大。”

此前有媒體報道,同批貨物通過“香港一日遊”甚至是“保稅區一日遊”等來回80次,1000萬元的貨品就可變成8億元。企業通過深圳保稅區貨物兜圈遊日賺彙率差額竟達200萬元。

《民生周刊》記者從深圳市恒航進出口有限公司的網頁上看到,該公司的經營項目裏有一項業務叫做“香港一日遊”。網頁上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解釋了什麼叫做“香港一日遊”。問題是:“一個產品呆在一個地方好好的,為什麼要弄過去弄回來折騰一大圈白白增加了物流成本,時間,精力,人力?”答案是:就是騙稅或核銷。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騙稅一般都是小型工廠,而且是以一般貿易形式報關的工廠,出口時按照一般貿易報關獲取國家出口退稅,進來的時候走私或逃稅或少交稅,以求得到差價。有媒體報道,1億元的顯示器貨值,最高退稅1700萬元。一輛車載重2萬公斤,減去增值稅發票成本約3%-4%、代理運輸成本每公斤160元,以及海關和稅務局的關係費後,能賺上千萬元。

核銷的業務則主要是一些大型工廠在做。按照中國鼓勵企業出口政策:所有加工貿易企業必須完成進出口報關手續,海關向具備條件的出口加工企業發放一本加工貿易手冊,如富士康、TCL、三星等都有資格獲取,有手冊就意味著原材料和成品必須來自境外,可以免稅。

但是由於一些企業經濟效益不好,手冊申請額度用不完,假如今年不用完,明年就會被降級,以後就享受不到原材料免稅保稅的優惠,於是工廠著眼於未來,必須把貨物進行“一日遊”,目的就是為了完成今年的業績指標,其實貨物根本沒有賣出去。

一位了解內情的人士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目前“一日遊”業務主要發生在區港聯動區域。貨物區內即可享受“境內關外”的待遇,在區內可以自由流通,不征收增值稅和消費稅。深圳市恒航進出口有限公司的“一日遊”業務介紹說,貨物隻需在區港聯動區域內完成進區和出區,就等同於貨物出口後再辦理進口,等同於實現貿易“一日遊”。這樣,就不必到香港或者公海進行“一日遊”,從而大大降低運輸成本和相關費用。

有專業人士告訴《民生周刊》記者,為了規避監管機構核查的風險,物流公司不會拖著出口貨物隻在保稅區內簡單地兜圈,而需運往香港,在不同物流公司倉庫間進行轉換,以切斷貨物查詢鏈條。一些企業為了“搬運”更多熱錢入境套利,不但做大出口數據,也可能通過偽造進口數據獲取更多外彙貸款。“單據、貨物、進出口公司全都可以做假。”

業內行話叫做“進出口空氣都行”。王嘉恒告訴《民生周刊》記者,走一個流程淨利就在0.9%上下,3-4日一個周期,一個中型貿易公司一年可賺到1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