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製度早該廢止了
評論
作者:曹林
近日北京教育考試院公布了北京市2013年高考照顧對象名單,名單中共計21個加分項目的總人數為14779人。這個數字,約占全市高考報名總人數72736的18%。稱高考是最公平的製度,但是依然存在著如此龐大的加分群體。其實,高考開始前,起跑線已被加分製度人為地拉開了距離。
麵對重重的加分醜聞和“取消加分政策”的呼聲,不少教育專家都論證過加分的正當性,一位中學校長說:大學裏離不開文化活動,單位招聘總會喜歡有特長的人,一個背景是,很多加分都是加給能歌善舞會打球的特長生。
這樣的理由讓人啞然失笑。沒有特長生,大學就沒了文化活動?一般學生就沒文化了嗎?如果大學的文化活動都需要特長生去支撐,那樣的大學文化是一種偽文化。高校爭著給特長生加分,其實根本不是為了什麼文化,而帶有很強的功利目的,不過是為了讓這樣的學生在校際比賽中為學校爭得名次。
興趣和特長是個人在發展上的自由選擇,並沒有什麼公共性,本就不該獲得高考加分的獎勵。加分是不公平的,取消加分隻是回歸常識和恢複公平。通過研究那些世界名校可以看到:再好的歌喉,也唱不開哈佛的大門;世界名校樂團學生根本沒聽過“藝術特招”這一說法;從伊頓公學到香港大學,不會因為學生的個人愛好而降低學業標準;成績不好,怎麼能到伯克利讀書呢?
高考加分,早就失去了正當性。不明白為什麼要以一種不公矯正另一種不公,據說因為少數民族的教育水平和發展水平與漢族存在差距,為了矯正起點的不公平,所以用加分製度進行救濟——可有關部門有沒有想到,加分本就是一種巨大的不公,一種對於非少數民族學生的逆向歧視。
我們的社會存在了許多層麵的不公,為了矯正這些不公,我們發明了許多補償政策和加分製度,公正在重重的加分矯正中扭來扭去,如今已經完全混亂,任何一種不公都可以理直氣壯地說自己是“為了矯正不公”。我們的社會缺乏一種堅定的、不可動搖的正義基點——即人人平等的法律原則。這個原則的缺乏,導致公正可以被隨意解讀、隨意闡述、隨意界定,而沒有一個一以貫之、共同認同的公平基點。
加分製度另一方麵的製度性原罪在於,它包含著無窮無盡、無法封堵、無法防範的腐敗漏洞。高考分數決定著許多人一生的前途和命運,如此巨大的利益,怎能不誘引著無數掌權者用自己的仕途去賭後代的前途?許多人鋌而走險,權力淩駕於法,監督基本上成了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如果讓他們坐在招生辦主任的位置上,也抵擋不了利用權力為孩子鋪平前途的誘惑。
讓人疑惑的是,輿論一直呼籲取消這種隻剩下腐敗的製度,可有關部門一直以各種借口搪塞。顯然,這是既得利益者在竭力阻撓,是從加分政策中享受到巨大利益的權貴們在捍衛這種不正當的製度。為什麼取消不了,看看都是哪些人在享受加分政策的製度紅利就知道了。
(作者係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