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火星為啥不靠譜
專欄
作者:何少
日前,荷蘭“火星一號”研究所2023年移民火星計劃敗露一事鬧得沸沸揚揚。且不論11美元的報名費能否追回,也遑論是否商業炒作,移民火星到底靠譜嗎?從科技角度,這值得探討。
三年前,著名物理學家霍金提出,麵對地球有限的資源和不斷膨脹的人口,人類長期生存的唯一機會不是留在地球,而是向外太空尋找出路。他預測,2050年,人類將實現火星移民。2210年,地球將爆炸。
預言終歸是預言,實現與否是未來的事。根據目前的技術條件,我們或許能推測其可能性。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約為5500萬公裏,最遠距離超過4億公裏。盡管美國已實施火星探測計劃,但是短時間內實現火星載人旅行,還需要大量的技術支持。
首先,需要研製出超重型運載火箭。因為載人火星飛船的質量要遠遠大於載人月球飛船,美國的土星五號雖然有發射50噸“阿波羅”飛船的經驗,然而,載人火星飛船發射絕對是個大挑戰。
即使有了發射火箭,也沒有能夠支持上百天飛行的星際飛船。人類已研製出的繞地衛星飛船和登月飛船,其單獨飛行時間最多十幾天,根據地球到火星的最短距離,載人火星飛船至少也要數百天。三年前,中國小夥子王躍參加了由俄羅斯組織的多國參與國際試驗——“火星-500”試驗。該試驗的主要任務是模擬火星往返飛行全過程。為期520天的試驗中,星際單程飛行就需要250天。
美國火星監測數據顯示,火星屬於沙漠行星,雖然發現了水存在的痕跡,但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大氣主要以二氧化碳為主,氣溫隻有零下24攝氏度。每年火星還會刮起超過地球12級台風數倍的沙塵暴,且持續數個月。火星引力隻有地球引力的1/3,人類去了,若沒有相應的措施保護,實現安全著地都困難,很可能會成為渺渺太空的一粒塵埃。
科學家設想了很多改造火星的計劃,比如“綠化火星”計劃,即(外星)環境地球化。主要是改造火星環境,升高火星表麵溫度,融化冰層,使之有了水,並有足夠維持生命的氧氣,使之逐步成為適宜人類居住的綠色星球。
然而,這隻是設想,很多技術還停留在理論階段,不是好萊塢大片中上演的朝往夕返的太空旅行。科學家對此最樂觀的預測也在1000年左右。
去年8月,美國第四個火星探測器“好奇號”登陸火星。最新消息顯示,“好奇號”正在從事火星岩鑽孔取樣工作。對其所獲岩石粉末樣本分析顯示,火星曾有過宜居環境。與此同時,美國宇航局“機遇號”火星車也發現了一塊能證明火星在遠古時期存在適宜生命存在的環境信息。
這些研究仍處在對火星進行探索了解的階段,要想改變其環境,以適宜人類生存,還是一項遙遠的龐大的科研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