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祈福美地

慧眼·天下

作者:本刊編輯部

新春,萬象更新。流年的交替,仿若時間之呼吸,吐舊納新,萌生人們共同的夢——對未來的祈福。

多半人心目中,祈福,就是向神靈求取平安幸福,卻未想過,每個人來到世上,都隨身帶著一份福。

這份福包括一生應有的衣食住行、精神享受。如能珍惜它、積蓄它,就是“積德”,又叫“積福”。正如佛家對至善圓滿人生的解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

因此,祈福納祥的佳處,不僅在廟堂、在高山,更在於尋到一處令人心生喜悅的福地。

“天下西湖三十有六”,唯揚州瘦西湖別有一番風骨優雅。素淨山水,在自然光影之間,與天地進行著關於大美的對話。這幅“天人合一”的長卷,加上曆代文人墨客的氣韻熏染,勾勒出瘦西湖的獨特雅韻。

趁著新春的喜慶,不妨在瘦西湖走一走,尋求身心安寧、明靜,給自己和家人祈福、知福、惜福、造福。

石獅·享祿

石獅,瘦西湖裏既傳統又喜慶的一道景。

中國人心目中的獅子,是廟前橋頭、鑼鼓陣中的圖騰。

它是在東漢,隨佛教傳入的高貴靈獸;

是節日中,家族繁衍、社會繁榮的寓意;

是宮殿、衙署、商賈宅前,鎮邪驅煞的象征。

經曆代匠人雕琢,“中國獅”的形象昂首挺胸、卷發巨眼、張吻施爪。

然而,一切物境皆隨心境轉化。

南方的秀美豐腴、居民的閑適氣度,釀出揚州石獅輕快喜樂的特性。

原本莊嚴的圖騰,於有限因素裏,展現無窮魅力。

瘦西湖的石獅數也數不清,連門楣簷角、石欄杆等處,也華美地雕上石獅。它們窮極工妙、隱現無常,蘊含著富庶氣象。

小金山門前的石獅略詼諧,顧盼有情,煥發活力;

徐園門前的石獅高大,又憨又萌,掬首謙遜狀;

釣魚台旁,石獅們或憨實或頑皮,向著河麵,將後背伸給遊人撫摸……

民謠說:“摸摸石獅頭,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獅背,好活一輩輩;從頭摸到尾,財源廣進如流水。”加上這裏石獅與眾不同地有靈氣,難怪個個被摩挲得泛著青亮。

雕飾也講究:獅子腳蹬彩球,有張燈結彩、安享盛況之意;嘴中含珠,寓意有“球”必應。

(文/趙瑩)

長橋·安和

橋,瘦西湖自古以來的傳奇。

杜牧詩雲:“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詩在心頭環繞,天地間,皆是安靜。

清晨,步入瘦西湖,映入眼簾的,便是晨露中,月牙一樣,橫跨靜靜湖麵的橋。

大紅燈籠高高掛著,微風裏多情搖曳。

默念願望,踏上石階,走過橋,走到彼岸去。

從此岸到彼岸,是橋的長度;從這頭到那頭,是心的距離。

二十四橋隻是一座橋的橋名。《揚州鼓吹詞》說:“橋因古之二十四美人吹簫於此,故名。”

但其實,瘦西湖裏大大小小的橋有多少座,從沒人數過。

瘦西湖有多少座橋?你有多少心願?

踏著台階,把一個個願望種下,撒進橋下的湖裏。

靜待願望發芽,成長,像湖邊偉岸的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