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職 《建築施工技術》 課程教學改革淺論(1 / 2)

中職 《建築施工技術》 課程教學改革淺論

教改研究

作者:韓東靜

摘 要: 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建築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建築施工技術》,要適應新時期創新型應用人才的培養需求,必須轉變《建築施工技術》課程教學理念,通過構建模塊化教學體係,把工程實踐和建築施工理論有機融合起來,使中職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有效發展和提高。

關鍵詞: 中職學校 《建築施工技術》 教學改革

《建築施工技術》是中職建築工程專業一門基礎性課程,課程內容涉及許多建築學課程,其綜合性和實踐性非常強,它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現在建築工程中的新工藝和新材料的應用,有助於中職學生構建自己獨立分析與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專業能力。但在目前《建築施工技術》課程教學中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如中職學校“雙師型”師資缺乏和滯後,大部分教師沒有參加過建築施工實際工作;各中職學校所采用的《建築施工技術》教科書或是原先過時的老教材,或是使用經過修改的高職院校教材,理論知識體係與中職學校教學嚴重失衡,無法滿足新時期對中職院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中職學生理論教學內容乏味無趣,實踐教學華而無實等,都是中職《建築施工技術》課程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麵我對中職《建築施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廣大中職教師參考和借鑒。

一、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觀,構建模塊化教學體係

中職學校建築工程專業就是為了培養大批具備建築工程實踐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新型綜合人才。課程設計理念要做到以下三個基本點:

1.以社會需求為基本點,教學課程設計要有效結合實踐實習教學需求,在歸納建築工程行業發展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上編製課程內容。

2.以建築工程流程為導向,課程教學內容的安排順序應以建築工程施工的流程為線索,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分類,以便將技術課程有效地建構於工程模塊教學中。

3.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建築施工技術》課程要立足學校實踐操作、校外實踐基地和工程指導相結合的辦法,使學生實現建築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的雙提高,以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綜合型創新人才的培養需求。

立足於就業和職業能力培養是中職建築工程專業的重要培養目標,現在《建築施工技術》課程設置擺脫原學科課程體係的束縛,把課程改革重心調整到建築工程實施過程的完整性的重新構建。具體地說,在《建築施工技術》課程改革中,把整個課程劃分為土方施工、基礎工程施工、砌體結構施工、商品混凝土結構施工和防水工程施工等五部分。在課堂教學內容盡量做到簡化,以“必需”、“夠用”為重要的度量標尺,課程重心也要由重理論知識講解向轉工作實際轉化,使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知識傳授和能力訓練更具體化,這樣更容易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掌握操作技能。

另外,為保證課程教學適應新時期建築工程行業的發展及新技術、新標準的應用實際,我們要及時修訂課程方案,力求《建築施工技術》專業教學內容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