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習,讓作業異彩紛呈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雷靜
摘 要: 長期以來,我們常常把作業的功能定位在“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以教材為中心,以學科為中心,機械重複訓練課內知識。這樣的作業耗費了教師的精力和體力,浪費了學生大好的青春,結果往往收效甚微。其實,語文是一門最具開放性、與生活聯係最緊密的綜合性學科。在語文作業設計中,應力求把“課本”語文拉到“生活”語文中,體現學科的綜合性。作者在長期教學實踐中,嚐試課題型和調研型兩大語文綜合性學習類型。
關鍵詞: 高中語文 綜合性學習 課程資源 生活化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基礎性學科,它的綜合性表現為語文教材涵蓋自然、社會、曆史、藝術等多學科內容的整合,包括學生聽說讀寫等多種能力的發展,還有課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語文綜合性學習不是一門學科學習,它沒有現成的教材,沒有課程學習的係統性和序列性。在語文綜合性學習資源的開發上,可從以下三方麵進行。
一、課題型作業——語文教材中有關知識的綜合
縱觀中國文學史,從現實主義源頭《詩經》到浪漫主義開端《楚辭》,從大氣磅礴的漢賦、唐詩到淺斟低唱的宋詞、元曲,從異彩紛呈的明清小說到生機勃勃的現代白話文,無一不展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為了深入學習,實現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學必須強調教材內容的整體聯係,補充大量課外閱讀,注入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時代氣息,在繼承優秀文化中學習語文,在語文學習中弘揚優秀文化。
1.見微知著——深化課文知識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在提高學生觀察、感知、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關注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探究意識和興趣,使語文學習成為積極主動探索知識領域的過程。課堂中有很多值得探究深化的知識點,抓住這些設計有價值的語文綜合性學習作業,學生必將受益匪淺。例如:學完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中第一單元的《邊城》後,組織一次以“走進湘西 走近沈從文”為課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行組織參加三大探究小組:“湘西之美”“翠翠的未來”“詩詞歌賦頌邊城”。學生自行查找資料、設計彙報結果。學生在活動中不僅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探究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及主動探究精神,培養了學生搜集歸納整合信息及聽說讀寫的能力。在討論展示過程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
2.觸類旁通——整合單元知識探究
中學語文教材的單元編排,除了考慮文體,還考慮題材和學習方法的一致性。例如:人教版必修1就有現代詩歌單元、古代敘事散文、記人散文和新聞報道等,而不同單元配套不同的寫作或口語訓練及不同的學習方法。蘇教版教材更是明確以話題作為單元編排的準繩,看到這些,單元知識的整合對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資源開發就有了新設想。例如:學習了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的唐詩宋詞單元,開展一次“宋之韻”的大型綜合性學習活動。要求學生根據自身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詩人詞人進行探究評價,對其作品詩風進行深度鑒賞。有女生就選了李清照,專門探究李清照的奇和憂;也有男生喜歡蘇軾,探討東坡詞的樂觀精神。又如:根據單元目標和學習方法的提示,設計語文綜合性學習。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古代詩歌單元要求學會意象分析法。據此可以設計這樣的綜合性學習作業:以“千古明月”為例作一次意象分析的示範。學生分組合作,分別從“完滿的明月”“傷感的明月”“高潔的明月”等方麵挖掘明月的審美特質和人格魅力。這樣的作業,不僅有效拓展了課堂知識,還教會了學生方法,知識是觸類旁通的,牽一發而動全身,方法也是舉一反三的,可以更好地運用到語文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