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讓小學語文作業不再是孩子的負擔(1 / 2)

如何讓小學語文作業不再是孩子的負擔

語文教學與研究

作者:石誌祥

摘 要: 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從教材內容實際出發,創新發展愉悅作業氛圍,使作業成為彰顯學生個性的天地,使學生養成自覺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讓作業不再是孩子的負擔,而成為一種快樂和成功的體驗。

關鍵詞: 語文作業 個性發展 良好習慣 成功的體驗

作業是鞏固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布置語文作業是廣大小學語文教師非常頭疼的一件事。以往重複抄寫的語文作業給孩子帶來繁重的課業負擔,不利於學生增長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教師應從教材實際出發,根據教學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教材重點、難點、特點和學生知識水平、心理特點、生活實際,創設靈活、開放、趣味、尊重個性、創新發展的愉悅作業氛圍,使作業成為彰顯學生個性的天地,使學生在自覺、自願、心情愉悅的狀況下完成作業,從而增長知識形成能力,並且養成自覺完成作業的良好習慣,讓作業不再是孩子的負擔,而成為他們一種快樂和成功的體驗。

一、作業設計要體現個性化

傳統作業布置中,大多數教師忽視指導學生充分運用各種感官,全方位、多角度地感知和認識事物,很少鼓勵學生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學習、思考的過程,最終導致作業隻是師生之間淺薄的文本往來。學生的個性得不到充分發揮,創造潛力得不到深入挖掘,難以獲得可持續性發展的學習能力。新課程要求作業設計應是富有個性的,作業應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座橋梁。鼓勵學生做作業的時候用圖畫、照片、剪報、互聯網資料等表達,甚至可以用手工製作、植物葉片、攝錄的活動錄像、排練的短劇或小品來表現……鼓勵學生以看、聽、觸、聞、嚐、摸和想象等多種手段感受知識的存在、進行學問探討,完成生動活潑、精彩紛呈的作業。如學習《草原》這篇課文,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一幅“草原美景圖”,體會草原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秋天到來的時候,可以引導學生到大自然中尋找秋天的足跡;還可以搜集讚美秋天的詩歌、散文,舉行“秋之韻”誦讀會;也可以寫和秋天有關的任何題材的習作;或者拍攝一組反映秋景秋趣的照片……學生在完成這類作業時,不僅充分學習教材內容,還廣泛獵取與教材相關的各方麵知識,並且與大自然親密接觸。這樣,作業不僅是一個載體,還是一個極好的憑借,由此激發學生進行多種感官體驗,在愉悅的情境中利用熟悉的材料挖掘和展示自己的潛能,不僅獲取許多知識信息,鍛煉全麵參與學習的能力,還得到大量愉快而難忘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