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圖式理論的多模態化大學英語寫作實訓模式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曹虎偉 劉春豔 宮彩娟
摘 要: 在圖式理論指導和實踐調研分析的基礎上,采用多模態手段、分組交互形式激發學習者的興趣,構建融語言、內容與形式為一體的寫作圖式,實現新舊信息的聯係與重構,促進學習者英語寫作水平的提升。
關鍵詞: 圖式理論 多模態化 寫作實訓
一、關於圖式理論
圖式是指圍繞某一個主題組織起來的知識的表征和貯存方式。研究資料顯示,圖式一詞早在康德的哲學著作中就已出現。根據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皮亞傑的圖式理論,圖式是在以往經驗的舊知識與新信息相互聯係的基礎上,通過“同化”與“順應”形成的,是以往經驗的積極組織。圖式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把新信息同圖式表征的舊知識加以聯係[1]。圖式主要用來說明人對客觀事物的理解過程:(1)構建。利用圖式從客觀事物中抽取出其特點、本質或者基本的東西,並構建其聯係。(2)推論。利用圖式變量間的內在聯係,推測出那些隱含的或未知的信息。(3)搜索。利用圖式形成目標指向性,或作出預測,從而積極主動地尋找有關的更多信息。(4)整合。就是將新輸入的信息納入圖式的框架中,與相應變量聯係起來,使變量具體化、融為一體。
二、基於大學英語寫作的調查分析
英語寫作,作為英語學習的五項基本技能之一,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學習者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然而,大學英語寫作耗時長、效率低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項目組成員針對工科大學生對英語寫作的態度、在英語寫作中遇到的主要困難及對英語寫作的教學評價等,隨機開展了相關調查。問卷發放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32份。
調研結果顯示:隻有14.81%的受訪者會經常性地主動尋找機會進行寫作訓練,另有18.51和7.4%的受訪者表示很少或從未主動進行練習,即便是有限的練習,也多以老師的安排布置為主,說明大學生自覺學習投入不足,其學習的自主性和自覺性不強,主觀能動性急需提升。此外,詞彙量有限、英文表達能力弱是受訪者在英文寫作中最突出的問題,人數比例達到了59.5%;語言錯誤多、不能用英文思維並常出現中文式英語表達分列第二、三位,達到13.22%、9.09%,對此分別有43.41%、40.74%的受訪者表示這與個體的訓練量少(僅限於課堂上跟隨老師進行頻率較低的相關訓練)、語言基礎差和缺乏興趣有相當大的關係,缺少學習動機也是導致其寫作水平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英語寫作教學情況看,寫作教學中師生之間缺少必要的互動,寫作教學內容及話題基本都是由教師確定後強加給學生,不利於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和興趣;教學形式單一枯燥,大多限於“布置—寫作—批改—點評”,教師用於提升學生寫作水平的方式,主要是以多種題材和體裁的寫作訓練(33.88%)、典型範文分析(23.97%)為主,沒有更積極地探索新途徑、多樣化手段和互動方式組織寫作教學,致使學生無法創造性地運用所學語言進行書麵表達,提高語言輸入輸出能力。
三、基於圖式理論的多模態化英語寫作實訓模式
立足魯梅哈特的圖式理論,並運用多模態化手段,項目組將語言圖式(Linguistic Schema)、內容圖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圖式(Formal Schema)三部分結合起來,構建英語寫作實訓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