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提高課堂教學信息化水平
信息技術教學與研究
作者:鄭芳霞
摘 要: 如何將信息技術有效運用於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一直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關注的問題,本文就如何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成果、優化課堂教學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課堂教學 信息化 優化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很少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何促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加大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力度,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很多教育教學工作者均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普遍認為硬件資源短缺是重要原因。專家指出應該加強硬件資源建設。筆者通過近年來對鄭州市部分幼兒園及中小學的調查研究,發現問題並不是這樣。不同層級的教育教學機構,即使擁有信息化設施,也具備與以上設施相配套的軟件資源,教師未必能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普遍、持續地運用現代信息化設備進行教學,問題是什麼,原因何在?
一、課堂教學信息化是觀念問題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不是簡單地將設備購買回來,更重要的是將其有效運用在課堂中,並且提高教學質量。換言之,教育信息化不是設備的堆砌,而是設備、軟件、教師、學生綜合在一起的結果,其突破口在於教師將技術有效運用於課堂教學中。
現代信息技術,即多媒體技術真正被用於課堂教學,絕非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教師僅僅學會幾個基本操作,不能說教師就掌握了信息化教學,充其量隻能是技術工人。課堂教學要實現信息化,一定是教師將教學理論與技術有效結合,才能發揮其作用,沒有理論指導的技術疊加,是課堂教學的嘩眾取寵。當學校具備一定的信息化硬件資源,就要軟件設施相配套。這裏的軟件不僅僅指一些計算機軟件,更包括教師在軟件及相關教育技術理論的掌握。通過近年來對鄭州市中小學及幼兒園教師進行的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效果的研究,發現教師普遍存在重技術輕理論的思想。因為技術的顯性作用,使得教師往往崇尚技術的應用效果,卻忽視技術是為教學服務這一教學的基本宗旨。因此,要有效實施課堂教學信息化,轉變教師的觀念是每一位教學管理機構及教學管理人員應該高度關注的。
二、課堂教學信息化的根本性在於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教育的信息化建設,自上而下都在推動信息化建設,教育部每年都有信息化教學全國性的研討會,各省、區等相應的部門都在不同程度地組織相關學習、培訓等,足以體現行政部門對教育教學信息化的重視程度。然而,教育信息化推動的效果如何呢,似乎很少有相關的機構進行跟蹤調查及效果反饋,使得各層麵的培訓、學習等流於形式,教師的培訓效果相對較弱。也就是說,教育信息化存在掌上談兵的現象,在實際教學中,實現教學信息化,有效提高教學質量並沒有落到實處。教學信息化的落腳點在於教學,也就是教師一定要懂得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對課堂教學的掌控首先要從理論層麵指導應該如何做,其次是將現代技術與之有效結合。其實這兩者的結合,就是現代教育技術理論。隻有教師在理論層麵明白如何實施,才能將適合的技術運用於課堂教學中,並采用相應的教學策略,引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不同媒體的優勢,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
實現課堂教學信息化,要理論在先,技術為之服務,在理論的指導下,將信息技術運用於課堂教學實踐,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教師往往由於技術操作不熟練,在開始階段導致課堂教學無法達到預期效果,部分教師在最初的嚐試階段,在經曆幾次挫敗後,如果沒有硬性要求,可能就會選擇放棄運用信息化教學。事實上,教師在最初的應用階段,存在畏難情緒,根本就沒有進入“尋找合適的資源”的狀態。為使用技術而使用技術,將信息化技術作為與傳統教學區別的標誌,無暇顧及是否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課堂教學信息化並非缺“米”(教學資源),而是沒有“巧婦”,或者說“巧婦”不太適應新的“炊具”。“巧婦”僅僅學會新“炊具”的幾個簡單操作,卻無法用來做一兩道可口的飯菜。教師必須在教育教學的理論指導下,將多媒體操作技術有效運用於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