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親驗式教學模式在《茶藝與茶文化》課堂中的應用(1 / 2)

親驗式教學模式在《茶藝與茶文化》課堂中的應用

高教高職研究

作者:黃冠群

摘 要: 中國茶文化已有數千餘年的曆史,然而在當前社會生活中茶文化沒有得到充分傳承。在高校《茶藝與茶文化》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仍然處於浮躁的學習狀態,不能真正靜下心來傳遞傳統茶藝,感受茶文化的真諦。本文通過在《茶藝與茶文化》課堂中實施親驗試教學模式,真正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傳承優秀茶文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關鍵詞: 親驗式教學模式 《茶藝與茶文化》 教學應用

引言

茶作為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之一,在中國曆史上仍留有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已有兩千餘年的飲用曆史[1]。茶文化在於通過煮水烹茶、飲茶修道,將自身融入周邊環境之中,使自身處於寧靜放鬆的狀態,其已經將日常物質飲茶上升到精神修養的層次。在中國茶道中,茶藝是一種將道德、宗教、美學與哲學相互結合起來的藝術,以自身修行為目的,達到心靈恬靜的境界。這就要求在《茶藝與茶文化》課堂上,讓學生靜下心來一品青茗放鬆自然,物我兩忘,隻有讓學生切實體會到茶之美感,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茶藝。

1.親驗式教學模式概述

親驗式教學模式是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進行實踐學習的模式。通過該模式,學生學到第一手的技術與技能[2],在教學過程中由被動接受教學內容變為主動參與學習,且教師變為指導者,有效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與總結。而《茶藝與茶文化》的教學目標,既需要學生掌握茶藝展示技能,又需要通過實踐領悟茶道文化的真理與真諦。采用親驗式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綜合理論和實踐,從而實現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統一規劃。

2.《茶藝與茶文化》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2.1學生對茶文化知識了解不深

現代信息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衝擊,造成學生對傳統文化認識的不足。即使學生有興趣學習傳統文化,也以各種借口不深究這些傳統文化知識。茶,給予現在學生的感覺大多是“老派、很好玩、太慢、不好喝”,在《茶藝與茶文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開始表現得興致勃勃,但在學習中又淺嚐輒止,對中國茶文化與茶道精神並不願意領悟,學習積極性不高。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要將儒、釋、道精神有機融合,既不能機械地把茶文化當做是說教或以教條主義的形式傳授,更不能用膚淺的眼光看待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如何使學習者準確領會和感悟其思想精髓並傳播其文化內涵,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2.2茶文化理念與學生理念不一致

中國人喜歡飲茶,並且將飲茶作為修身養性的一種方法,認為茶藝是一種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通過選水、選茶、煮水、熱具、烹茶、飲茶等泡茶過程達到心靈的升華。但由於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積累過多的壓力,因此,內心雖渴望心靈上的寧靜,但因為社會的種種浮躁,在實際茶藝應用中不能將思緒融入茶中,讓自身精神得到升華。

2.3學生茶藝實踐機會少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學生為了應付考試而忽略實踐動手能力,對一些實踐性強的課程因為受到實訓條件的限製,實踐機會很少。據調查,很多高校開設的《茶藝與茶文化》課均為通識教育課程,由學生自由選修,一個教學班級人數多達200人,在這種大課堂教學背景下,學生根本無法體驗茶藝茶事活動,更談不上開展茶藝表演與實踐,隻能遠遠地看著老師示範一下,或者閑暇之餘看看老師提供的網絡課程。目前茶文化教學是以理論學習為主,缺乏動手操作的實踐教育,多數學生在學習之餘很難有機會接觸與茶文化相關的實踐活動,很難體會識茶、泡茶的過程,而僅文字表述難以使學生深刻理解茶文化,也就談不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3.親驗式教學模式在《茶藝與茶文化》課堂中的實踐

親驗式教學模式的理念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親身體驗操作流程以進行技能知識的學習。學生學到的是自己第一手的經曆與技能,這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茶藝的興趣。筆者通過近幾年親驗式教學模式在《茶藝與茶文化》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得出如下經驗。

3.1設置茶藝體驗實驗室,教學全過程以“品茶”為主線。

茶藝實訓室是學生熟悉和掌握茶葉及茶藝的基本知識,進行茶藝表演訓練、熟悉茶樣鑒別和茶館服務與經營的場所,實訓室通過各類茶樣、茶具的展示,結合主要茶品的鑒別和沏泡訓練,使學生熟悉茶文化的基礎理論知識,拓展職業技能,全方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目前,在大學、高職院校甚至中學都建設有茶藝實訓室,但在課堂教學中,鑒於經濟條件等諸多原因,很少讓學生品茶。筆者通過兩年的實踐教學,課程教學自始至終以“品茶”為主線,譬如介紹綠茶,就會拿出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等具有代表性的幹茶,讓學生有外形的初步認識,然後要求學生泡茶,品其味觀其色,聞其香。每堂都設有不同的品茶項目,課堂沉靜有序,讓學生體現出發自內心的投入熱愛,從而對茶葉的基礎知識記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