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道家的丹田之術⑴(1 / 1)

“你前次所講解的那些,我們就錄了下來,我們聰明吧。”馮芸芸得意地道。

“這就好。”吳用見馮芸芸準備好高品質錄音筆,隻是微微了笑著道,“那說你們各自的丹田發熱的不同部位吧。”

吳用聽完她們所說的,也都笑了,“你沒有走火入魔,因為丹田是要分上中下的。”

“難道丹田也要上中下呀,我還以為丹田就是一個穴位呢?”多拉吐了一下舌頭道。

“你們理解錯了,丹田,是道家內丹術丹成呈現之處,煉丹時意守之處,並不是一處穴位。”吳用笑著道。

“老公,你快說呀。”馮芸芸有些急切地道。

“好的。”吳用整理了一下思路,把自己領悟到的闡述著——

“丹田,原是道教修煉內丹中的精氣神時用的術語,有上中下三丹田:上丹田為督脈印堂之處,又稱“泥丸宮”;中丹田為胸中膻中穴處,為宗氣之所聚;下丹田為任脈關元穴,臍下三寸之處,為藏精之所。丹田已被各門各派氣功或運氣方法,廣為引用。上丹田為性根,下丹田為命蒂。性命交修,便可以打通大小周天,達到煉神還虛的境界。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儲藏精氣神的地方,因此對丹田極為重視,有如‘性命之根本’,具體來說吧,位置處於人體的黃金分割線上,上丹田,從下巴算起,頭部的長度乘以0.618的位置,也就是兩眉之間的印堂穴;中丹田,從下陰算起,軀幹的長度乘以0.618的位置就是膻中穴;下丹田,從腳心算起,身高的長度乘以0.618的位置,就是臍下三寸的關元穴;而丹田是人體的重要穴位,一般就是指下丹田,臍下三寸的地方,現在代科學來解釋,丹田其實就是動脈、靜脈、毛細血管交接血液轉換封閉循環的地方;當然現在咱們國家的老中醫對對於上、中、下丹田的位置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而我們時常所說的丹田就是指下丹田。”

“上丹田,為印堂穴,也可稱為泥丸宮、升陽府、昆侖頂、靈台等,道家所指名稱非常的多,可以說,各有的命名,眾說紛紜,不過大多都是指腦而言;其中玄關所指,是在兩目、兩眉與額、鼻骨之十字中心位置,道家對此也是非常的重視,充為是入道之門,或者指氣功的基礎,認為是天地靈根,也是祖竅、祖氣,至貴至寶;上丹田在督脈的循行路上,屬於陽性,也是陽氣集中的地方,也是貯藏精神地方,是主管意識活動的神經中樞,更是練功入靜的主要部位;上丹田的作用是鍛煉神經係統,控製自己的意識活動,起著調節、增強神經中樞,抑製整體的代謝機能,進而發揮貯能性的效果;這樣有助於休養生息,積聚精力與疾病作鬥爭,獲得健康,這也是練功後感到體力增強,精力充沛,也是有道理的,你們不是有著同樣的感覺嗎?上丹田在頭部,頭部作為所有陽氣的彙聚之處,凡氣虛下陷,頭部怕風寒,以及腦部貧血、低血壓等病人,可以意守上丹田,不過初學氣功者,不要馬上意守上丹田,以免氣機上竄引起頭暈;陽氣旺盛的病人比如心火上炎、肝陽上亢、高血壓等病人,也不要意守上丹田。”

“我們人類的元氣發源於腎,藏於丹田,借三焦之道,周流全身,用以推動五髒六腑的功能活動,人體的強弱,生死存亡,全都依賴於丹田元氣的盛衰,所以養生家也都是非常重視保養丹田元氣;丹田元氣充實旺盛,便可以調動人體潛能,使真氣可以在全身循環運行,意守丹田,就可以調節陰陽,溝通心腎,促使體內的真氣充實暢通八脈,恢複先天的生理機能,促進身體的健康長壽;從上麵我所講的內容可以看得出來,丹田這個部位對於人體的重要性。所以,既然丹田作為人體的重要部位,那我們也就更需要時常必珠鍛煉它,增強丹田的強度,在鍛煉丹田的方法當中,最為有名的,也最為廣泛傳播的就是撞丹田,這也是我們練習的功法,也是道家的一種養生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