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腕斷臂,敵人右手抓著我的胸部,我的右手掌壓住敵人右手背,緊緊抓握其無名指一側,同時右腿向右斜前方跟進,左臂微屈時,由左上方向內由下以肘壓住敵人的右手腕,隨即身體往右稍轉,含胸收腹往下沉,敵人手臂就會折斷;抓腕壓臂:敵人抓著我的左手腕,我的右手由上往下壓住其手臂,我的左胳膊屈肘下壓,身體向上抬,左腳向前上一步,同時左轉身,右腿向左側跟進,同時右臂由右側屈肘左手反抓敵人左臂翻腕,順著敵人左手腕抱緊向下左的方向拉抱於左腰間,且用右肩下壓敵人左肘,使敵人肘、肩關節脫臼,喪失戰鬥力;其要點就是,我的在右手抓敵人手腕時,一定要抓緊,用全身力氣砸壓敵人肘部;卷臂托時:敵人左手抓我左手腕,右手抓我的工肘,我的左腳就要上步插於敵人的兩腿之間,身體左旋轉,左胳膊上抬前頂,卷握著敵人的左腕,同時右掌由後向前搬推敵人左肘使其彎曲,右手掌順勢托推敵人肘部向上,迫使敵人左肘向上、後,身體後仰,左腿屈膝下跪,訣竅是,插腿襠時,要靠身屈肘,扭肘時要先切後托,卷臂托肘時,要及協調;反手封喉:敵人從後反抓我的右手,這時,我的身體向左後轉,同時右臂屈肘反臂貼於腰背之上,左腳向前上步成左弓步,左臂屈肘由前向左側平摟抓敵人頭部,敵人向左側低頭旋轉抬頭,這時我的左手掌心向前,虎口朝上,以掌指封插其雙眼,並以手掌跟推其下顎,讓敵人後仰而倒地,要領,轉體、屈付必須同一時間完成,抓頭按封一定要連貫有力,一氣嗬成。”
“含胸切腕:敵人封我的咽喉時,我的左手掌從下向上按壓敵人左手背,右手壓住自己的左手背向下拉到胸前,同時下蹲成弓步,含胸切壓敵人腕部,讓敵人下跪就擒,當含胸切敵人手腕時,一定要讓身體帶擰旋內壓之力;轉身背摔:敵人雙手想抓我時,一定要快速抓他的右腕向上抬,同時上右腳,右後轉身,進肩、拉臂、弓身將敵人背起向上懸空,把敵人摔倒,弓身、拉臂一定要及時、協調,一起發力;含胸斷指:敵人左手抓我的麵部,我的右手抓緊敵人左手小指、無名指向前向下搬撇,同時上身前傾成右弓步,左手換成緊握著敵人左肘向內向上推托,迫使敵人的身體向後仰從而跪下,撇指、搬肘和上身前傾是地,動作要連貫,不能猶豫;仰撞搬腿:敵人從身後突然抱住我的腰部時,這時我的身體重心下降,頭後仰撞擊敵人麵部,同時身體順勢下蹲,兩手從自己的襠內搬起敵人右腿向前向上往提拉,同時臀部下坐,迫使敵人後倒,搬腿、下坐要同時進行,力道要狠……”
吳用做示例後,見兩人都點著頭,便道:“你們可以對著試練習一下,我在旁邊指點不到位的動作。”
“嗯。”亞曆士和露茜點了點頭,兩人的動作比較緩慢地比拭著,遇到動作不到位之處,吳用上前指點了一下,不多時,兩人就用自如了,隻不過動作不是流暢而已,不過這些不太重要了,隻要多加練習,以後就會流暢了。
吳用讓兩人休息了一下,又開始講解起來——
“擒拿術在中國曆史悠久,很久以前,擒拿術就被人類學習且使用了;《春秋公羊傳》莊公十二年記載:‘(宋)萬怒,搏閔公,絕其脰。’這個‘絕其脰’,其時就是用擒拿手的‘鎖喉法’,使敵人氣絕而死亡;《漢書?婁敬傳》載:‘夫與人鬥,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勝。’亢,就是指人類的喉頭,‘搤亢’就是擒拿的一種方法,由於擒拿有著明顯的技擊作用,所以為曆代軍事家以此法做為士兵臨敵時的武術;明代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當中就介紹拳術名家時就有‘鷹爪王之拿’的記載;《寧波府誌》31卷也談到內家拳有‘敬、緊、徑、勁、切五字訣’,有‘七十二跌、二十五拿……’等等;擒拿還可以分大擒拿、小擒拿,其中小擒拿又稱鎖筋扣骨手,也都是一些小巧功夫,主要是在近身格鬥當中鎖拿敵人的小關節、主筋等部位,而大擒拿又稱作分筋錯骨手,主要是通過拿捏敵人的肌腱或者利用反關節技擊讓敵人的大關節失去功能;分筋錯骨就是捉拿敵人的周身筋骨。‘分筋’就是指抓拿肌鍵、肌束、韌帶,使其連接部分分離,失去加固關節、牽拉骨骼運動的能力;而‘錯骨’就是說反背關節運動規律,使之超也關節活動的限度,在‘分筋’與‘錯骨’當中,主要是以錯骨之法較為普遍;關節既容易鎖扣和扳擰,而且又目標又明顯,而骨、筋、穴又是緊密連帶、不可分割;你們在很多的中國武俠小說或者武俠小說當中所提到的分筋錯骨都是點幾個穴位,便可以讓人痛不欲生,實際上根本不是那樣的簡單,不過痛不欲生卻是遭遇分筋錯骨的真實感受;擒拿手法較多,也有著七十二擒拿的說法。”